康泰納仕是怎麼做雜誌的?
國際視野
作者:李莉娟
近幾年人民畫報社與康泰納仕合作出版《Vogue服飾與美容》,使本人有機會於較近距離觀察其管理運作,得到一些管窺之見一一這些,我願與處在轉型改製十字路口的外宣期刊同行們分享、討論。
一、康泰納仕公司基本情況
康泰納仕有限公司(在美國為The Conde Nast Publlcations lnc,美國之外業務由總部設於倫敦的Conde Nast International Ltd.統管)是世界主要雜誌出版公司之一,創辦至今已有過百年曆史。公司在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出版120多種時裝、生活、家居、園藝、美食、旅遊類雜誌,每月讀者達到1.5億。其旗下的多個雜誌品牌,如Vogue、《紳士季刊》(GQ)、《名利場》(VanityFair)、《旅行者》(Conde Nast Traveler)、Glamour、《紐約客》(The New Yorker)、《連線》(Wired)、《安邸》(AD)等等,都是各自領域的領先品牌。近幾年在發展傳統業務的同時,康泰納仕公司也積極開發網絡業務,截至2011年7月,已經擁有104個網站,每月獨立用戶數量超過7800萬。
自2000年前後開始,康泰納仕公司積極謀求進入中國市場。他們以版權合作的形式,陸續投放了四種雜誌:《Vogue服飾與美容》(與我社合作),《Self悅己》、《AD安邸》(與《中國婦女》雜誌社合作),《GQ智族》(與中新社合作)。目前,第五種雜誌《TR旅行者》也即將麵世。
二、康泰納仕公司基本理念
1.定位
集團創始人康泰·蒙特斯·納仕開創的一些出版與經營理念一直被沿用至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刊物“定位”的概念,即針對具有共同興趣的一個特殊人群出版刊物,而放棄吸引大量讀者的目標。康泰納仕的每一種刊物都瞄準一個特殊人群——男性或者女性、特定年齡段、特別的興趣愛好,並通過有針對性的營銷、有選擇性的編輯去吸引他們,因此這些雜誌的編輯內容各有千秋,絕少雷同。
例如,麵向人文學者的《紐約客》與麵向“技術控”的《連線》雜誌,就看不出有任何“兄弟血緣”關係。又如,同為女性生活方式類雜誌,《Vogue服飾與美容》針對的是30歲以上、事業有成、收入與社會地位較高的成熟女性,而《Self悅己》則是針對年齡、收入、社會地位、消費能力都相較前者要低一些的職業女性。兩刊在話題設置、品牌推介、設計風格上都有明顯區別,連刊物的定價也不相同——《Vogue服飾與美容》是20元,《Self悅己》則是15元,雖然在雜誌厚度、印裝質量上兩者並無差別。
在明確定位的基礎上,每種雜誌的采編與運營都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采編以讀者(即購買雜誌內容的客戶)為目標,經營以廣告主(即購買雜誌廣告版麵的客戶)為目標。同時,目標讀者又正是目標廣告主所針對的某一特定消費人群。因此,廣告部出售的,與其說是雜誌版麵,不如說是其目標讀者的注意力。
可以說,清晰、精準的定位是每本雜誌一切運營活動的核心。
2.品質
從1909年買下Vogue開始,康泰納仕即走上了一條追求品質的路子,出版“最好的雜誌”一直是公司的辦刊宗旨。今天,“創造最佳編輯產品並被公認為最佳”仍被列為公司企業目標的第一項。
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們花費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延攬業界口碑最好、最資深、最專業的人才,不惜重金給予人才各種權利,以鼓勵、激發員工的創造才能,最終達到滿足讀者需求和客戶利益的目的。
同時,他們對出版物質量的重視達到了一種執著的境界,對旗下每種雜誌進行精心編輯與製作,從文章到照片到廣告再到排版印刷,最小的細節都給予充分的關注。雜誌圖文製作精良,因而被業界稱作“閃光雜誌”。當然,相較於一般消費類雜誌,他們要承擔數額更為龐大的采編製作支出。
另外,他們允許雜誌有足夠的投入期、虧損期。1983年,時任公司董事長賽·紐豪斯(Si Newhouse)讓《名利場》重新創刊,這本雜誌一直掙紮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都處於賠錢狀態,而現在它已成為集團最賺錢的雜誌之一,僅意大利版《名利場》2008年的收入就達到1億美元。1985年,紐豪斯又做主買下《紐約客》,這本雜誌隨後連續18年都未能盈利,然而卻成為美國本土最有影響力的雜誌之一;開始盈利之後,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它的收入仍然實現了同比9.2%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