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峽平湖——永靖黃河三峽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位於黃河上遊幹流永靖縣境內,包括炳靈峽、劉家峽、鹽鍋峽(即黃河三峽)三個相互聯係而又自成體係的小區,總麵積達180平方公裏以上,是濤濤黃河流入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的自然峽穀,屬甘肅省級風景名勝區。由於其具有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近年來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黃河上遊旅遊勝地。
黃河三峽整個風景區內的自然人文景點多達38處。既有巍峨峻奇的炳靈石林,層巒疊蟑、雄峰蒼翠的丹霞地貌,又有碧波蕩漾的“高峽平湖”和山水相依、稻穀飄香的江南風光。
——曆史悠久的黃河古文化在這裏發祥,中國曆史博物館現存的“彩陶王”在這裏出土。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絲綢之路上著名的佛教聖地炳靈寺石窟在這裏閃耀著光芒。
——明代金城井兒街的金花仙姑,在洮河岸邊為叭眯山原始森林旅遊區增添了靈氣和魅力。
——位於劉家峽東部的抱龍山,因當年為保護乾隆皇帝而得名,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王震將軍揮師進疆,十萬解放大軍從這裏渡過黃河,蓮花台建有花崗岩雕像以供後人頌念。
——美麗的太極湖畔,有最近兩年發現的世界最大的恐龍足跡化石群,吸引了大批的中外學者、遊人蜂擁而至。
——更有古老的羊皮筏子、黃河水車、兩岸的瓜果之鄉和新建的水上遊樂設施和渡假村……。
黃河彎彎曲曲,穿過座座大山,到甘肅中部的永靖縣城附近,流進一條約20公裏長的大峽穀,隻見兩岸山峰陡峭,岩石嶙峋,黃河在這裏急轉90度,湍急翻滾的波濤像數不清的脫韁野馬,順著深邃的峽穀咆哮奔騰而下。在落差約18米高的峽穀最窄處,修築起高達約147米、長840米,壩頂可並行4輛大卡車的攔河大壩,這就是享譽中外、由我國自行勘測設計、施工安裝的全國當時第一座百萬千瓦級大型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它橫空出世,在群山環抱中將奔騰不息的黃河攔腰截斷,形成十分壯觀的高峽平湖,被譽為“黃河峽穀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劉家峽位於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城西南,距蘭州市75公裏。原先這裏坐落著一個近百口人家的小村落,名不見經傳。這一帶曾一直為風緊浪急的高山峽穀區,黃河終年咆嘯不休,兩岸百姓迫於生計。不得已以羊皮筏子為渡,進行瓜果農產貿易。相傳古時有個劉老漢為求佛祖保佑筏客,多方籌資,在岸邊修起了一座寺廟,筏客們總要在過河前先進寺禱告一番,果然能逢凶化吉。為紀念這位好心的劉老漢。人們便把這個峽穀叫劉家峽。自1958年9月國家設計動工,1974年4月全部建成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後,從此這裏名揚神州大地。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運、養殖等綜合效益,除每年將50多億度的強大電流送往陝、甘、青三省,為社會創造出巨大的經濟財富外,劉家峽還因電站大壩蓄水而成為著名的水庫遊覽區。
劉家峽電站大壩攔截黃河,迫使河水回流形成的水庫,以及黃河在這裏接納的發源於青海西傾山下的洮河和大夏河,形成“三龍”吐明珠之奇觀。整個庫區水麵長65公裏,最寬處6.5公裏,最窄處僅70米,麵積130多平方公裏,總庫容量達57億立方米,連接著甘肅省的永靖、東鄉、臨洮、臨夏、積石山縣和青海省的民和縣。庫區以風光獨特的黃河三峽,碧波蕩漾的炳靈、太極、毛公三大人工湖之景觀,吸引著國內外遊人紛至遝來。郭沫若先生1971年曾到劉家峽庫區遊覽,他佇立在遊艇上憑欄眺望,被電站的雄偉氣勢和水庫的秀麗風光所陶醉,不由吟出一首《滿江紅》:“成績輝煌,歎人力,真正偉大。回憶處,新安鴨綠,都成次亞。自力更生遵教導,施工設計憑華夏,使黃河馴服成電流,兆千瓦。綠水庫,高大壩,龍門吊,千鈞閘。看奔騰泄水,何殊萬馬。一艇飛馳過洮口,千岩壁立疑巫峽。想將來,高原出平湖,更驚訝。”
遊人到黃河三峽旅遊,七、八、九月份是最好的季節。天高雲淡,風和日麗,氣候溫潤。遊人驅車來到劉家峽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位於峽穀之上的電站大壩。這座巨大的水泥攔壩如天門般緊緊鎖在兩壁峭崖之間,巍巍壯觀,氣勢恢宏。高大的龍門吊四平八穩地矗立壩上,大壩左右分設泄水道和壩底泄洪洞。如遇大量泄洪,黃河水像一群被困的雄獅從那約870餘米長、高出河床100多米的溢洪道衝下,洶湧咆哮,激流在槽尾翻卷躍起,又如蛟龍騰空,噴雲吐霧,其勢若萬馬奔騰,聲震環宇,又如彩練當空,氣象萬千,驚心動魄,令遊人駐足,驚歎不已。而當驕陽斜照,河水盡瀉處,升起一道五彩虹來。又增添一幅壯麗的畫景。電站的廠房設在大壩下麵,房屋巍峨聳立,鑲嵌於高峽天地之間,恰似廣廈萬間。機房內銀光閃閃,燈火通明。總裝機容量為122.5萬千瓦的5台發電機組,如盤龍、似臥虎,晝夜轟鳴。進入這寬敞明亮的廠房中,恍如進了一座地下宮殿。大壩背麵便是被稱為“高原平湖”的劉家峽水庫。
永靖縣和劉家峽水電廠的旅遊公司設在大壩前的水庫邊上,備有專供遊覽的高級豪華客船、大小機動遊船和快艇。遊人從大壩乘船西行約1.5公裏的洮河口。便可看到庫區內一種特有的景象:本來庫區內的黃河水碧綠若明鏡,綠波蕩漾,可是在此處攜有大量泥沙的洮河水渾濁不堪,彙入清澈湛藍的水庫時,與黃河之水形成截然不同的兩股水流,給人以“涇渭分明”之感。當遊船駛出狹長的河穀,則豁然開朗,煙波浩渺,水天一色,“高峽出平湖,當驚世界殊”。呈現在遊人眼前的,既有“紅山白土頭”的高原風格,粗獷、遼遠;又有楊柳輕拂的魚米之鄉柔情,黃河之水如害羞的少女躺在連綿群山的懷抱裏,柔波四溢,文靜優雅。青山、碧水、藍天、白雲間,輕燕嬉水,沙歐展翅,成群結隊的黃河魚從側畔自在地遊過,偶有幾條金鯉魚躍出水麵,激起一團水花,泛起道道漣漪。在兩岸緩坡的綠草叢中有可愛的羊群點綴其間,偶然還會聽到牧羊人野味十足的“花兒”。此時遊人坐在遊船上,有猶如駛入夢幻仙境之感覺。
乘船轉峰,不知不覺中行至小積石山下,積石峽在最西端,相傳大禹治水至積石關,劈山開嶺,疏峻黃河,有“導河於積石”之記載。現峽內千岩壁立,有開山辟石之痕跡,其間黃河排雪響雷,破關而出,奔騰東逝,崖邊至今仍有禹王石俱在,被當地群眾信為神石。古代在積石峽對麵的黃河東岸建有白塔寺。傳說很早以前,天竺有名高僧製作了108個佛塔,經釋迦牟尼沐浴開光,自動飛翔宇宙太空,尋覓有佛緣信徒的地方飄落,其中有一座塔落在永靖的黃河岸邊,人稱“白塔寺”,這塊寶地也因此得名白塔寺川。“前川的果子後川的棗”,說的是這裏的物華天寶。白塔寺更是文人墨客會聚,虔誠奉香、揮毫潑墨之地。永靖籍詩人祁魁元有詩雲:“船放中流去,河從積石來。斜影縱遠眺。片石矗高台。白塔秋光到,紅崖霽色開。黃熊羞不死,疏鑿亦奇哉。”白塔寺不僅曆史悠久,環境優美,還有美妙的神話:明洪武年間,軍師劉伯溫到此為朱元璋求取長生不老之藥,不料仙藥被三龍偷服,盛怒之下,拔出寶劍要斷龍脈,即在大夏河、黃河、洮河三龍彙流的中心建起一座白塔,上書:“塔豎六百載,封鎖三龍脈;四海淹塔頂,三龍吐明珠。”600年後的今天,偌大的一座水庫,果然淹沒了河岸的白塔,“三龍”吐出了劉家峽水庫這顆高原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