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般的綠色山穀——永登吐魯溝
“吐魯”是古代蒙語,意為“大”、“好”或“美好的果園”。吐魯溝曾為多民族雜居地區,這裏受山地氣候影響,雨水充沛,溝內峰巒疊嶂,林木蒼翠,曲徑通幽,吐奇納秀,美景天成,為一處毫無人工雕鑿的原始自然風景區。它地處甘肅省永登縣林場,離蘭州市西北120公裏,屬祁連山脈的東麓,是1984年才被世人所賞識開發的以靈山異水為主體的自然風景旅遊勝地,被人們譽為“神話般的綠色山穀”。吐魯溝1992年被林業部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7年被評選為國家森林公園十大標兵。現已成為蘭州市森林生態旅遊的理想去處。
吐魯溝自然風景區海拔1998米至3165米,總麵積6157公頃。區內有發源於俄博峰的吐魯河由西北向東南流過,至三岔彙合後,經前溝彙入大通河。遊客跨越大通河橋,即進入前吐魯溝森林風景區。從大橋至三岔旅遊村6公裏,為一高山坪穀,兩岸高峰林立,山勢陡峻,林木蔥鬱,環境幽靜。沿溝而上,至三岔景點,便分成大小兩溝。左側是大吐魯溝,深約15公裏,除少數地段比較開闊外。大多數地段都較狹窄。有眾多遊客曾這樣描繪,進入吐魯溝:“就像剛剛推開敦煌莫高窟的洞門,看到花雨繽紛,天魔獻舞的景象;”又像是來到了“一個曲折幽深的畫廊,許多風格不同流派各路的畫師。在那裏揮揮灑灑各顯神能。把這30裏的山穀,裝點得處處是畫,步步是景”;“但覺撲朔迷離,眼花繚亂,……使人真正體會到了那種人在畫中遊的情趣”。更有人讚美吐魯溝有“青城之幽雅,峨嵋之秀美,華山之險峻,九寨溝之神奇”,這或許有些誇張,然而,吐魯溝的風景之險、之奇、之秀,在黃土高原的確不多見。
遊人進入吐魯溝景區,就會發現整條溝分前溝和後溝兩段。前溝區主要有迎客獅子、群峰迭嶂、三峰競秀、杉龍戲石、幽穀琴音等景觀;後溝區主要有駱駝嶺、天窗眼、藏龍洞、臥虎石、半月天、彌勒石、通天門、金剛峰、七夕橋、燈杆石等風光,共約有24處景點。峰、巒、崖、石等,形態各異,獨具特色,神韻無窮,有著無限誘人的魅力。遊人越是深入,溝內景象越是神奇迷人,異彩紛呈。這裏著重介紹一下“藏龍臥虎半月天”之奇景,它是由“三峰競秀”、“天窗眼”和“藏龍洞”等景點合為一體構成的景觀。在吐魯溝山穀,隻見一堵千尺峭壁齊刷刷地立在路左,在峭壁下麵,有一個半圓形的巨大洞穴,黑糊糊,陰森森,宛若龍隱之處,潺潺溪水自洞口曲折流出,好似龍口吐水,這便是“藏龍洞”。在峽穀內,隻見有三座高峰似翩翩起舞的仙女婀娜多姿,一座比一座壯觀。三座峰連在一起,又像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人在其中,猶入仙境,妙不可言,這便是“三峰競秀”之景觀。“天窗眼”處於高插雲天的峰頂,自然形成。酷似天窗。遊人從窗口向外望去,盡收眼底的是山外青山峰連峰,頗有一覽眾山小之感。在“藏龍洞”對麵的山路左側,有一塊巨大的山石,滿身蒼苔,彩色斑斕,好像上麵臥了一頭猛虎,在窺視著龍穴。在洞口之上,亂石崢嶸,群峰巍峨,仰望藍天,恰似半月。這幾景融為一體,形成了奇特的“藏龍臥虎半月天”的景象,令人陶醉,樂而忘返。遊人再往上行,可到溝掌草原,但見這裏地勢平坦,綠草如茵,帳篷點點,牛羊成群,另成一個天地,是一處迷人的草原遊覽區。
吐魯溝不僅山景秀美,水景也十分佳妙。遊人從瀑布溝口步行沿溪流攀登崎嶇小徑而上,過一道石峰走到一塊豁然開朗的穀地,從40多米高的山崖傾瀉而下的瀑布就出現在眼前,水聲嘩嘩作響,有幾處碰在凸起的山岩上飛濺開來,好像飛花碎玉。仰望瀑布,隻見40多米高的瀑布之上,山岩向裏閃進一台,又有一級20餘米高的瀑布從懸崖上衝瀉下來,飄飄灑灑,白霧蒙蒙,猶如一幅白練自天宮中飄落而來,蔚為壯觀。
遊人從三岔右行便進入小吐魯溝林區。溝長7公裏,占地2005.6公頃,有瞭望台、攬秀坪、青蟾觀瀑、畫廊、層林盡染等12處景點。小區內有1600多種樹木花草,棲息著麝、跑鹿、藍馬雞、猞猁、石羊等幾十種珍稀動物,一片茫茫林海,古木參天,溪流淙淙,氣候溫潤,空氣清爽,人遊其中,有回歸自然之感。
馬門溪龍的故鄉——紅古海石灣
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在蘭州紅古區海石灣出土了目前亞洲最大的晰腳類恐龍——馬門溪龍,它是最大的素食恐龍。屬於恐龍中個體最大的一類,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大、最為完整的晰腳類化石,身長22米,體高3.5米,活著的時候估計有四五十噸重。
既然是海石灣出土的恐龍,又為什麼叫馬溪龍呢?最早發現並提議補充這段曆史的專家是甘肅省博物館自然部主任張行。他無意間從舊資料中得知:在馬門溪龍的對比研究和裝架複原過程中,除了四川的宜賓馬門溪、重慶合川的兩具標本之外,還有一套出土更早、來自甘肅的“永登”標本。這套標本,直接用於馬門溪龍的兩個著名化石骨架的裝架複原。亞洲最大的恐龍——馬門溪龍,雖以其中一出土之地四川馬門溪命名,但確定地說,它的標本之一就是蘭州標本,相比較原標本——“永登龍”出土時間比“四川龍”出土時間整整早了10年,因為四川馬門溪恐龍標本是1958年發現的,“永登龍”則是1947年就發現了,即就是出自蘭州郊區的紅古海灣北山馬家戶溝的恐龍。據有關人士說,學術界的命名是權威結論,但亞洲最大恐龍命名為四川馬門溪龍,對於甘肅顯然是有點屈了。
馬門溪龍的故鄉之一在甘肅海石灣,這是不爭的事實。為此。甘肅的有識之士和古生物學家,不僅給馬門溪龍找到了故鄉,而且不停地呼籲,要讓這生活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龐然大物重返故裏,並為馬門溪龍能早日踏上回鄉路做了大量的工作。有關人員正在策劃,要在重新修複的省博物館裏,增加一個“甘肅自然資源與古生物化石陳列館”,為馬門溪龍能回故鄉創造條件。
紅古區14萬人民也為馬門溪龍回歸故鄉奔走呼喊。群策群力,已經形成了自上而下迎“恐龍”回家的強烈氣氛。首先,已建成了“馬門溪龍”陳列館,這就給迎“恐龍”回家變為現實創造了條件。其次,已投資260萬元建成了以“馬門溪龍”城標為主題、以公共綠地為依托、以彩燈音樂噴泉為景點、以仿古建築為陪襯的華龍廣場,讓廣大群眾在休閑娛樂之中品味曆史文明的深厚淵源。再次,紅古區委、區政府已製定出以“馬門溪龍”為靈魂。挖掘與展現紅古特定的地方曆史文化的係統工程規劃。相信,在不遠的時間裏,馬門溪龍將會以嶄新的麵孔,呈現在遊人麵前。
大熊貓的樂園——白水江自然保護區
白水江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省南部(隴南)、陝甘川三省交彙處,地處岷山山係的摩天嶺北坡和西秦嶺山地的紅銅河流域。與四川省的九寨溝縣、平武縣、青川縣相鄰,與九寨溝、王朗、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在同一區域。轄區內主要是甘肅文縣、武都縣所屬的15個鄉(鎮),保護麵積2100多平方公裏。
舉世聞名的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是岷山東端北麓的綠色寶庫,它不僅是地球上大熊貓在中國僅存棲息的四大地區之一,而且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交彙地帶,是甘肅動植物資源最集中、最豐富,自然生態環境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一塊淨土,是生物物種多樣性和珍貴的基因庫。正因為如此,繼1990年6月該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後,1993年7月又被國家列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既是多種珍禽異獸和奇花芳草繁殖生長的天然樂園。又是引人入勝、賞心悅目的自然風景遊覽勝地。
這裏的山雄渾壯觀。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屬岷山山脈,山巒疊嶂,險峻蒼翠,巍峨嶙峋,氣勢雄偉。境內摩天嶺是岷山山脈東段的主要支脈之一,多數山峰海拔超過3500米,橫空出世,突兀險峻,莽莽蒼蒼,是秦蜀間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今甘川兩省的分界線和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主要部分,還是古今兵家奇襲四川的快捷通道,曆來為戰略要地。因三國時魏大將鄧艾偷渡陰平(今文縣)途經此地而蜚聲中外,引起軍界關注、史家爭鳴、遊者神往。當時鄧艾率軍選擇了對樹溝海拔2227米的山口青塘嶺翻越摩天嶺,那兒從山腳到山口不足3000米的水平距離上,海拔急劇上升了1000多米,一條小路曲曲折折,臨澗擦崖攀緣而上,即使徒手行走也令人氣喘不已,對於穿著厚厚的鎧甲、扛著大刀長矛、背負行李幹糧的軍士,艱難困苦可想而知。遊人若爬上山口,俯視腳下,絕壁千仞,怪石嶙峋,枯樹倒掛,雲霧翻騰,令人膽顫心驚。而陷入困境的鄧艾身先士卒,用氈毯裹住身體,順勢滾下,其情景何等悲烈?對此《三國誌》有記載說“鄧艾伐蜀,偷渡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裏,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穀深,至為艱難,又運糧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從摩天嶺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至江油”入川滅蜀,促成全國統一。曆史何等相似,明初傅友德,複從此道入蜀滅夏;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激戰摩天嶺,爭創根據地,轉戰北上;十幾年後,人民解放軍六十二軍入蜀複循此道,解放大西南。巍巍摩天嶺,悠悠千秋史,這富有神奇色彩的山峰和史事,曾令多少史家遊客魂牽夢思。
這裏的水清澈純淨。保護區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係,境內白水江橫穿而過。將支流白馬峪河、丹堡河、讓水河、紅土河等融入後直流白龍江與嘉陵江合入長江。這些支流縱橫交錯,形如蜘蛛,在洶湧時,渾渾浩浩,波瀾壯闊,勢不可擋;平靜之時,清清明明,涓涓娓娓,清澈見底,遊魚可數。那白馬河的彎彎曲曲,丹堡河的曲曲折折,讓水河的跌跌宕宕,紅土河的漾漾蕩蕩,仿佛向人傾訴著保護區說不盡、數不清的動人故事。“白馬紅海”神奇傳說便是其中的一個。白馬紅海是保護區崇山峻嶺中靜臥著的一泓赤水,它仿佛是一顆紅寶石鑲嵌在萬山叢中。在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如果說九寨溝的海子美在“碧綠”上,那麼紅海的絕妙之處在“紅”上:它像一朵絢麗的紅霞,像一團燃燒的烈火,像一朵出水的芙蓉……微風吹來,搖動一池紅波,好像是九天仙女舞動的一方紅絲帕。相傳在很久以前,紅海的水是碧綠碧綠的,有一位英俊的藏族青年,每天打完柴總喜歡坐在紅海邊小憩,唱上一支牧歌。真是奇了,一曲唱罷,本來平靜的湖水竟然碧波蕩漾,仿佛是為他喝彩。有一天,天氣炎熱,小夥子脫下衣服掛在河邊的一棵樹杈上,等他打柴回來,衣服已洗得幹幹淨淨,疊好放在河邊的一塊石頭上。小夥子驚喜萬分,第二天他又把衣服掛在樹杈上,然後躲在一塊大石頭後偷看,不一會隻見河水輕輕翻動,一位美麗的少女浮出河麵,為他搓洗衣服,小夥子急忙走上去,向姑娘致謝。兩人傾訴衷腸,海誓山盟,遂結為夫妻,恩愛生活。不久,龍王發覺公主不見了,派蝦兵蟹將出水尋找。當得知公主已和打柴郎成親後,怒不可遏,便令部下捉拿公主問罪。公主和小夥子相親相愛。不畏權勢,便手拉手朝懸崖碰去,雙雙身亡,殷紅的鮮血濺灑在海子裏,碧綠的海子從此變成了紅海。悠悠歲月多少載,紅海一直是當地藏族兒女談情說愛的地方。每年姑娘和小夥子來到這裏聚會,雙雙對對,荷鋤背簍,采山茶。挖山藥,在河邊小憩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