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衝破暴力怪圈:少年犯罪幹預計劃(3 / 3)

薩瑟蘭和她的同事們認為這種青少年暴力現象會愈演愈烈,不采取手段遏止會有更多的少年殞命於此。“當我們快步走進手術室,一些男孩子的臉上沒有絲毫恐懼。要麼是電視上醫療題材的戲劇過於誇張,要麼是他們曾有過死裏逃生的經曆,他們總是胸有成竹地認為‘醫生能把他們治好’。”倫敦警方透露,倫敦市至少盤踞著250個黑幫團夥。薩瑟蘭希望與麵臨類似問題的其他醫院攜手找到對策,終止青少年暴力的惡性循環,然而,似乎每家醫院都陷入了“這次救活,下次再來”的怪圈。

通過調研,醫生們了解到,美國醫院創傷中心收治的城市暴力受傷者,五年內成為謀殺案遇害者的可能性是20%。美國醫學界將青少年暴力視為一種慢性周期性疾病。暴力受傷者再次卷入暴力事件的幾率極高,正如有心髒病史的人心髒病再次發作的幾率比一般人都大一樣。美國醫生意識到,黑幫少年在接受治療期間,是幹預少年暴力活動的良機。醫生們設想將青年社工安插進急診科,尋找適當時機對少年們進行引導和幫助。該種設想在美國實施後,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醫生們稱之為“受教的良機”。

“受教的良機”理論引起了薩瑟蘭及其同事的共鳴。當這些“不良少年”第一次在生死邊緣徘徊,逐漸恢複理智的時候,同他們聊聊,讓他們說說自己的理想,青年社工再針對其有關需求承諾提供相應的幫助。為了達到良好的幹預效果,這位幹預者不能是醫生或警察——因為這些權威人士會讓少年們產生距離感——他(或她)應該是一個了解倫敦街頭世界的人,一個看上去值得信任與交心的人。必要時,談話要在私下進行。

薩瑟蘭與同事聯絡上當地的一家社會組織“紅絲線”,該組織已開始與當地一家醫院合作推進“受教的良機”計劃。該組織負責人、38歲的約翰·波伊頓對這個計劃十分推崇,“這些少年都很脆弱,周遭環境令他們很受傷,使他們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但是疼痛可以讓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無論加入黑幫這條路是不是他們自己選的。”薩瑟蘭和同事們經常會談論“受害者—行凶者”怪圈——有不少受傷青少年起初是作為受害者入院的,後來卻因為主動行凶而受傷。很多時候,在成為黑幫成員前,這些孩子都是黑幫襲擊的對象。波伊頓就曾親眼目睹過一個剛從便利店買了汽水出來的男孩被攔截紮傷,“我覺得他連自己為什麼被紮都不知道,有可能為了買汽水找的零錢。”這個男孩後來被送進了醫院,當時他的身上還穿著校服。幾個月後,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就這樣幾次過後,男孩可能開始覺得,“隻有成為那些用刀紮他的人中的一員,才能避免這種傷害”。波伊頓提到他認識的一個當地的黑幫少年,這個男孩加入黑幫就是因為受不了那些人的毆打和威脅。他們強迫男孩為他們藏槍,如果他不聽話,就威脅“要對他和他的家人不利”。

波伊頓說:“這些孩子內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的一些表現類似於創傷後應激障礙。”有的孩子看上去總是很緊張,他們從不獨自出門,從不在大街上走。他們要麼搭朋友的便車,要麼把大筆錢花在乘出租車上。波伊頓回憶起一個少年,無論何時見到他,無論什麼天氣,他都穿得很臃腫。原來,他總是在衣服裏麵穿一件防彈背心。“他完全活在恐懼中。但他總是麵帶微笑,充滿了感激之情的微笑。似乎他的一切,他的生活,他的思想,都充滿了分裂。”

“受教的良機”計劃實施之初,波伊頓所在醫院專門設立基金予以支持。波伊頓每周在院值班10小時,用於與受傷少年進行交談。醫院還設置了談話間,供13至19歲的年青人私下交談使用。“青少年暴力活動幹預計劃”目前有4名專職社工,他們每周有20小時駐守在急診室或病房。黑幫暴力犯罪受害者會被安置在醫院的特別區域接受治療。如果黑幫少年在見到青年社工前自行出院,他們會收到一條短信,如果他們不想回醫院,則會安排與他們在就近的社服中心見麵。

來自“紅絲線”的青年社工能為這些少年尋找新的住處並為他們解決法律問題。他們既像導師又是聽眾。這些男孩因為太年輕,有時根本不清楚自己陷入了怎樣的麻煩。幹預計劃的組織者認為,醫院裏的黑幫少年都是黑幫的受害者,應該得到尊重和支持;他們與普通的青少年一樣,需要幫助和關懷。雖然很難對幹預計劃的實施效果進行嚴格評估,美國醫院的“受教的良機”計劃已被證實獲得了成功,而且大部分專家都表示,幹預計劃的推行非常及時,有望在十三四歲的黑幫少年完全步入黑幫生涯之前阻止他們。“沒人為了榮耀和刺激去加入黑幫,這些孩子們可能隻是想逃離原本不堪的生活。”薩瑟蘭說。那些男孩大多來自低收入單親家庭,在學校裏受排擠,無人關心,無人照顧。“我聽說這些黑幫組織就像家長一樣關心他們,需要他們,約束他們。令人難過的是,黑幫有時是這些年青人感到自己被重視的唯一的地方。”

近來,年青女孩因為疑似遭受長期性侵犯也成為了幹預計劃的對象。“這種傷害具有隱蔽性,不同於外在的刀傷,你無法在地板上找到血跡。”薩瑟蘭描述了十幾歲女孩屢屢遭受性侵害的境況,“她們覺得無法拒絕那些性要求,否則會招致真正的暴力傷害。”最近,薩瑟蘭聽說一個女孩收到一個黑幫成員的短信,發信人要求與她發生關係。女孩認為自己別無選擇。而她周圍的女孩同她的境遇一樣。她們認為這就是現實。後來,這個女孩服用了避孕藥。對此,薩瑟蘭提出了幫助措施,要求醫生和護士向當事女孩詢問是否受到脅迫,“紅絲帶”也開始計劃派遣女性社工進行指導。

薩瑟蘭希望“青年暴力活動幹預計劃”能夠擴大規模,全天候、不間斷地為這些邊緣少年提供幫助,這便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運作資金。該計劃目前麵臨的最大問題是評估困難,短期內無法衡量幹預效果。怎麼衡量呢?一個黑幫少年一年內不進醫院?或者兩年?永遠?薩瑟蘭認為,幹預計劃是否奏效,或許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去驗證。她說:“作為醫生,我們盡一切努力去挽救每一個年輕的生命,這一點我們做得很出色。現在,我們要為他們提供另一種選擇,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活下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