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怡在薛丁山出城後便攻下了澠池,薛軍無力抵抗,早已投降。章邯領軍進駐澠池,並未急於出兵,與眾將商議再做打算。章邯出征半月未到,三戰周章而使之破敗,又斬殺薛丁山等張楚猛將,殲敵三十八萬,從此威震中原。
項梁聽聞章邯已破周章三十萬大軍,大驚,遂召集眾人商議滅秦之策。以項羽為首的將領都主張發兵逐鹿中原,項伯等人卻反對輕易出兵,應當以靜製動,審時度勢再做下一步打算。軍政首腦意見不一,吵得不可開交。項梁一時難以決斷,左右為難。隨後項羽說道:“古人雲: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秦軍章邯集結大軍已攻下澠池,虎視眈眈。陳勝精銳盡失,再無力抗秦,如我軍不伸以援手,局勢危矣。叔父何故放任秦軍吞噬我楚地子民?”項梁覺得有理,說道:“陳勝是楚地反秦武裝首領,我們應該擁戴他。唇亡齒寒,此消彼長。他失敗了隻會助長敵人,損失的還是我們自己。”於是校點軍馬,在會稽誓師後分兵東西兩路,西路軍由項羽帶領,與虞子期、龍且、鍾離昧等人共計八千江東子弟兵望烏江進發;項梁親領東路軍,以吳中人士周殷為前將軍,攜項伯、項莊、項聲等人,共計兩萬餘眾,走水路至廣陵一直北上。
章邯此時正欲發兵滎陽攻取假王吳廣,卻聞趙高從鹹陽而來。章邯不得已,率領眾將迎接。趙高見章邯後便是一陣噓寒問暖,自詡代表胡亥勞軍,眾將叩謝聖恩。趙高緊握章邯雙手,說道:“章將軍勞苦功高啊!若無將軍英勇殺敵,大秦危矣。”章邯故作受驚答道:“章邯有機會上陣,全憑趙大人力薦,今日末將之功,實為大人之功。”趙高大笑,以言試之:“將軍何必過謙,老父豈能攬此功勞?若要論薦舉之功,當屬李丞相。”“若無趙大人保薦,李丞相又有何用?”察言觀色,章邯自然看透趙高心意。趙高聽後十分高興,親挽章邯並肩入城。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章邯便耐不住性子了:“趙大人此行恐怕不止勞軍吧,陛下是否另有打算?還請大人點明。”話已挑明,趙高便以實言相告:“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將軍雄才大略,世人皆知。然獨立難支,陛下不忍。故命王離協助上將軍,共同禦敵。”章邯緊忙答道:“陛下寬厚,體恤之心無以為報。既為臣子,定當同心協力,共赴國難。”趙高大喜,又寒暄半響,見眾人皆有醉意,便各自散去了。
二日,趙高回了鹹陽。章邯迎了王離,待為上卿。章邯便著手整頓軍隊,精挑細選勇敢之士,裁撤庸兵,合編八十萬大軍。章邯、王離各領四十萬精兵,開赴南北戰線。從此二人共掌秦國軍權,不分上下。
章邯引軍向南,直取陳郡(楚王陳勝首都)。王離一路向北,攻滎陽(假王吳廣屬地)。司馬欣與董怡跟隨章邯左右,一路上心事重重。章邯以言試之,董怡首先答話:“將軍勞苦功高,理應繼續統領全軍抗敵。為何輕易分割兵權,交予一個橫空出世乳臭未幹的王離?”章邯笑道:“董將軍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呀!王離雖然年紀輕輕,卻是大秦名將王翦之孫,而且深諳兵法。陛下好意,不要辜負便是了。”“王離雖說是將門之後,可那不過是紙上談兵。初生牛犢還沒有經過大風大浪,少年得誌擔此大任,恐怕不是什麼好事。”司馬欣忿忿不平的說道。章邯心裏明知二人苦心,但又不好挑破,隻能故作矜持。“好了,陛下聖明,我等惟命是從便是,不必多言。”董怡還想再說,卻被司馬欣拉住,隻得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