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古關係:“化敵”易,“為友”難(1 / 3)

美古關係:“化敵”易,“為友”難

世界態勢

作者:董春嶺

2015年7月1日,美國與古巴迎來了一個終將被寫入曆史的時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玫瑰園宣布了將和古巴正式恢複外交關係並互設使館的消息。7月2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古巴駐美國大使館開館儀式上,古巴外長布魯諾·羅德裏格親手升起古巴國旗,古巴駐美國利益代表處正式升級為使館。同一天,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美國駐古巴利益代表處也正式升級為使館。

從去年12月17日兩國同時宣布開啟關係正常化進程以來,兩國關係進展迅速、驚喜不斷。4月,美古兩國元首在美洲峰會上實現曆史性會晤;5月,兩國進行了多輪“富有成效”的談判,美國宣布將古巴從“支恐名單”中移除;6月,美國國會代表團訪問古巴,雙方互動頻繁,“正常化”進程緊鑼密鼓進行,並在7月以互設使館為標誌,兩國關係達到了曆史性的“巔峰”。至此,美古關係正常化的第一階段實際上已經接近了尾聲,兩國關係正常化最容易的幾步棋已經走完。受多重因素影響,未來兩國關係將逐漸步入以博弈、交鋒、波動為主的第二階段,甚至有反複和重新惡化的可能。

三重 “機緣”與兩個“巧合”

美古關係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如此大的突破是多重“機緣”和“巧合”疊加的結果。第一重“機緣”來自美國總統奧巴馬個人。作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打著“變革”旗號上台的奧巴馬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他主導結束了兩場戰爭,倡導建立“無核世界”,尋求治理氣候變化,這無不體現著他與往屆總統不同的個性,這種個性也為美國外交注入了求新求變的可能。早在當選總統前,奧巴馬就曾在《邁阿密先驅報》發表了題為《我們的主要目標:古巴的自由》的文章,明確表示雙邊對話是促進古巴自由的最佳方式,“美國已經準備好開啟與古巴關係的正常化,放鬆維持50年的禁運製裁”。執政之後,他力推美國外交轉型,主張對伊朗、古巴、緬甸等所謂的“敵對國家”實行“接觸政策”;2009年3月,奧巴馬簽署行政命令,放寬了赴古旅遊的限製,解決了直郵等問題,主動對古巴釋放善意,顯示了他推動美古和解的誠意。

第二重“機緣”來自古巴。冷戰結束之後,古巴作為美蘇對抗橋頭堡的角色不複存在,對外“輸出革命”的做法不斷淡化,逐漸將國家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特別是勞爾·卡斯特羅上台後,立足於振興古巴經濟,積極推動國內經濟改革。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案例給予古巴以信心和啟示。在古巴看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秘訣”在於改革開放,而改革需要與開放並行,但美國對古巴的長期製裁不僅壓製了古巴的經濟活力,還給古巴的對外開放帶來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古巴有意效仿中國,以緩和對美關係為突破口,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第三重“機緣”來自地區和國際環境。近年來,在大宗商品價格高企等利好因素作用下,拉美地區迎來了一輪經濟增長的“黃金期”,以巴西、委內瑞拉等國為代表的一批新興經濟體迅速崛起,拉美左翼力量不斷壯大,地區一體化進程不斷加速,拉美地區的自主性明顯增強,與域外大國建立起日益緊密的合作關係,而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則日漸衰落。為了增強地區影響力,美國改變了姿態。2014年,美國國務卿克裏宣布放棄“門羅主義”,尋求與地區國家建立新型夥伴關係,但美國對古巴持續、不合理的製裁成為飽受拉美國家詬病的一處“軟肋”,已成為美拉關係發展的重要障礙。在聯合國大會上,國際社會已經連續23年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要求美國結束對古巴的製裁,美國亟需以改善美古關係為突破口,緩解地區與國際壓力。

除了“機緣”之外,兩國關係的快速推進還源於兩大“巧合”。第一個“巧合”是奧巴馬進入任期的最後兩年,且遭受了中期選舉慘敗的打擊。此前,奧巴馬還忌憚推動美古關係緩和可能帶來的選票流失和黨爭加劇,但中期選舉之後,奧巴馬已經沒有了選舉壓力,參眾兩院盡失的窘境反而給了他“放手一搏”的勇氣。奧巴馬嚐試著將總統權限“用到極致”,挑選可以突破的議題,繞過共和黨掌控的國會去為自己爭取“政治遺產”。而美古關係緩和恰好是這樣一個他想做且又有能力去推動的議題。第二個“巧合”是國際油價下跌嚴重削弱了古巴“鐵杆盟友”的經濟實力,也給古巴經濟發展帶來風險。古巴出口商品結構比較單一,貿易對象比較集中。委內瑞拉是古巴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同時也是古巴的第一大資金和能源援助國。由於油價下跌,委內瑞拉經濟陷入困境,貿易增速放緩,很難繼續對古巴施以大規模援助。而另外一個傳統盟友俄羅斯也深陷地緣政治危機和西方集體製裁的困境自顧不暇。盟友經濟實力下降使古巴政治和經濟壓力同步上升,古巴政府亟需找到解困的辦法。尋求美古和解,引入西方資本,加強自身經濟能力建設、尋求經濟關係多元化成為一條可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