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是,在這65個國家裏,35個以上的國家人均GDP才3000多美元,與我們有一個發展的差。而這些國家的人口有將近30億,這個數字可以創造一個非常大的市場。
如何推動“一帶一路”
從國內來說,“一帶一路”把國內需要大力發展的,特別是在“一帶”上,把我們的西部大量的開發,在“一路”上,實際上包括跟歐洲經濟圈相連,跟亞太經濟圈相連,恰好這“一帶一路”就把整個世界給包括起來。那麼被稱之為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一帶一路”該如何做好呢?
一個是資源互補,市場共享,而且在這裏麵還有充足的資金,我們可以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一些國家是資金過剩,一些國家是資源過剩,一些國家是勞動力資源,一些國家是市場,他們之間的互補性非常強。而且這“一帶一路”並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實際上是長期以來多變的,區域的,雙邊的合作機製。我在亞洲開發銀行工作了很長時間,我剛加入亞洲開發銀行時,在1990年的時候就推出了各種各樣的亞太經濟合作,包括湄公河三角區,包括中亞經濟合作,這些在過去的20多年裏都做了很多的鋪墊,各國這種互通的概念,進行亞太經濟合作的理念都已形成了,甚至很多的項目都已經設計出來了,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恰好是已經形成的亞太經濟合作把它推到了更高的層次上,而且事實上現在已經有50多個國家明確表態支持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
這“一帶”裏麵包括新亞歐大陸橋,中伊土經濟走廊,中新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等等。基礎設施優先,談到這些地方的時候,特別是這一帶的時候,首先要把路打通,要把通信打通,這些基礎設施是首先要做好的,這個基礎設施實際上不僅是在這“一帶一路”,其實現在全世界範圍內都興起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潮,包括發達國家。
前段時間我們在美國坐的火車搖搖晃晃,在上麵看書都覺得不方便,這些都需要重新來建設,再加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一帶”的發展中國家裏,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非常需要的。按照亞洲開發銀行的測算,每年亞洲國家需要73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包括現在已經涉及的中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包括鐵路公路的基礎設施、油氣管道、電力通道、通訊這些巨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在“一帶一路”,特別是在“一帶”方麵,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是以這個為很重要的投資方向。而這個領域恰恰又是中國的強項。
中國的強項,不但在於我們有很強的土建或者說建設基礎設施設計施工的能力,還包括我們有很強的資金能力,因為建設這些基礎設施需要大量的錢,我們有很多的外彙儲備,我們有一定的設計能力,我們可以帶資參加這種基礎設施建設,這應該說是各國非常歡迎的。而基礎設施的投資,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根據世界銀行長期工作的經驗看,一般說來,它的投資回報都是相當穩健的,而且都會造成很多很多的附加的溢出的效果。所以投基礎設施的風險相對比投其它的更小。
我們的“一帶一路”跟一般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這種國際組織把這個路修完了就走了不一樣,我們還有其它的工業產業同時走出去,跟它進行對接。有了基礎設施,產業進去就容易,能夠發展,可以減少它的成本。反過來,有了產業進去,基礎設施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才能還得起這個錢,才能有經濟效益。而我們現在正處於勞動密集型產品要大量的外遷階段,要移到“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去,另外我們的其它產業相對來說比較成熟一些,像核電、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汽車等等都可以作為我們到國外投資的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