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第三極,需要“一帶一路”
區域經濟
作者:湯敏
為什麼要搞“一帶一路”
首先,我們需要從更大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特別是經過了這次金融危機以後,整個世界經濟在重構。過去那種西方消費,東方製造的國際分工的模式現在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西方國家——美國、歐洲的消費能力會下降,它們的儲蓄在增加,再靠借錢來消費難以為繼。同時,東方製造,大量出口,大量的順差的這種模式現在都進行了新的重組。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有新的市場,新的發展模式。
第二,產能過剩問題。不僅是中國碰到這個問題,這其實是全球碰到的問題。因為現在各行各業,包括最近出現的石油價格大幅下降,整個大宗商品的過剩跟全球的生產過剩都非常有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範圍內需要新的需求,特別是需要新的增長動力。
第三,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的重構,按照非常高標準的投資和貿易的規則,現在正在製定中,目前還有很大的困難。我們前段時間在美國跟很多的美國官員和企業家接觸,他們說這是很好的,很高大上的規則,但是真正推行起來還是很困難,因為即使是發達國家,以及那些和發達國家聯係比較緊密的發展中國家也不是全能接受這麼高的規則的。
假設這兩個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都成立的話,那麼一個把泛太平洋給包了,一個把大西洋給包了,這個世界就剩不了太多了。我們需要第三極,中國應該積極加入,但是在沒加入之前還有很多的國家在其之外,這就需要第三極,恰好這第三極主要的部分都在這“一帶一路”之上。也就是說這個世界需要除了TPP泛太平洋,泛大西洋合作之外還需要第三極,而第三極是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
從國內的角度來看,在新時期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發展戰略,新的開放戰略,過去三十年的開放戰略是什麼呢?是引進來的戰略,我們把國門開放,把資金引進來,產品賣出去,是這種開放的模式。但是現在已經受到很大的挑戰,因為勞動工資不斷上漲,現在如果算起來的話,我們幾乎是最低工資,每年如果加上其它成本,一個人的人力成本都要達到4000美元到5000美元,這在國際上,特別是在亞洲已經是相當高的勞動力成本了。
而我們一大批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要轉移,不可能轉移到西部,西部的工資也不低,相當一部分要不斷地轉移出去,需要一個承接。更重要的是,過去我們引進來這種開放模式現在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從去年開始已經成為了對外投資的淨投資國,也就是外國直接投資進到中國來比咱們中國直接投資到外國去還少,而且這個速度一旦出現了之後,我們的對外投資每年有20%、30%的增長,引進來投資每年是百分之幾的增長,這個差距會越來越大。
如果說2002年的時候我們的對外投資還幾乎為零,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巨大的對外投資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從中國內升的經濟來說,需要一種新的開放戰略,一種新的開放模式,就是在引進來的同時要大規模地走出去,甚至我們走出去的規模比引進來的規模還更大,因為中國是一個儲蓄非常高的國家,我們的投資消耗不了這麼多,一定得走出去。
從國際宏觀環境的需求和國內的經濟需求來看,我們需要一個新的開放戰略,這個開放戰略,我們就可以用“一帶一路”來概括。而這“一帶一路”,大家不要把重點放在“一”字上,它叫“一路”,叫“一帶”,實際上這是我們新的未來開放的一個大戰略,從這個意義出發,我們就可以看到,現在我們的“一帶一路”,遠遠超出了過去想的那種“帶”,那種“路”的概念。
在這裏包括65個國家,人口是44億,占全世界人口的63%,這就不是一個什麼帶,一條路的概念,實際上是全方位的,更大範圍的開放。這裏麵的數字都是非常驚人的。而這65個國家整個的外貿,外資的流入,每年增長是13.9%和6.5%,比全世界平均增長都快很多,而且預計未來的10年,在這65個我們稱之為“一帶一路”的國家裏,整個的出口將會占1/3,真正的成為第三極,如果說其它的泛太平洋、泛大西洋是一極的話,我們這裏出口達到1/3,理所當然地成為第三極,當然這裏有很多重複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