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考核誤差
文3:誤差內容
文4:解決方案
文5:考評指標理解誤差
文6:由於考評人對考評指標的理解的差異而造成的誤差
文7:1.量化考評內容。2.同一名考評人進行考評,使考評結果具有可比性。3. 避免對不同職務的員工考評結果進行比較。
文8:光環效應誤差
文9:當一個人在一方麵有優點的時候,人們會誤以為他在其他方麵也有同樣的優點。
文10:考評人應同時考評所有被考評人的同一項內容,而不要以個人為單位進行考評。
文11:趨中誤差
文12:考評人傾向於將被考評人的考評結果放置在中間的位置,就會產生趨中誤差。
文13:在考評前,對考評人員進行必要的績效考評培訓,消除考評人的後顧之憂。
文14:近期誤差
文15:由於人們對最近發生的事情記憶深刻,而對以前發生的事情印象淺顯,所以容易產生近期誤差。
文16:考評人每月進行一次當月考評,在每季度進行正式的考評時,參考月度考評記錄來得出正確考評結果。
文17:個人偏見誤差
文18:考評人喜歡或不喜歡被考評人,都會對被考評人的考評結果產生影響。
文19:采取小組評價或員工互評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個人偏見誤差。
文20:壓力誤差
文21:當考評人了解到本次考評的結果對被考評人有重大影響,或者懼怕在考評溝通時受到被考評人的責難時,考評人可能會做出偏高的考評。
文22:解決壓力誤差,一方麵要注意對考評結果的用途進行保密,一方麵在考評培訓時讓考評人掌握考評溝通的技巧。如果考評人不適合進行考評溝通,可以讓人力資源部門代為進行。
文23:完美主義誤差
文24:考評人可能是一位完美主義者,他往往放大的被考評人的缺點,從而對被考評人進行了較低的評價,造成了完美主義誤差。
文25:解決該誤差,首先要向考評人講明考評的原則和方法,另外可以增加員工自評,與考評人考評進行比較。如果差異過大,應該對該項考評進行認真分析,看是否出現了完美主義錯誤。
文26:自我比較誤差
文27:考評人不自覺的將被考評人與自己進行比較,以自己作為衡量被考評人的標準,這樣就會產生自我比較誤差。
文28:解決辦法是將考核內容和考核標準細化和明確,並要求考評人嚴格按照考評要求進行考評。
文29:盲點誤差
文30:考評人由於自己有某種缺點,而無法看出被考評人也有同樣的缺點,這就造成了盲點誤差。
文31:盲點誤差的解決方法和自我比較誤差的解決方法相同。
文32:設計公平的考評製度
文33:考評注意事項
文34:改變考核方式?
文35:調整考核內容
文36:使考核指標做到可驗證
文37:強化過程溝通
文38:把績效反饋作為一項製度
文39:績效考核中需要注意的
文40:績效考核中沒有絕對的公平,因為這是與人關係最為緊密的工作,績效考核的結果會影響到員工的工資、獎金、晉升和培訓機會,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往往與員工的錢袋子緊密聯係,既然人為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那麼企業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想辦法使它的影響程度盡量地降低。
by07022
703
(247-248)
激勵背後的信用博弈
口頭獎勵、紅包、溫情對待、表示尊重……無論多麼經典的激勵手段,結果都是第一次比較有用,再而衰,三而竭。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激勵背後的思維方式是“我要你做”,而不是員工“我自己要做”。所以,員工視你的激勵措施為他痛苦選擇的補償,認為你給的激勵是應該的,甚至還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
其實,好的企業與員工的關係應該是:員工在給企業打工,同時是在做他們自己覺得利益回報劃算的生意。
如果員工覺得激勵手段是個“驚喜”,他會很開心,然後就會認為下次應該有更多、更大的驚喜,否則就失望。因為是交易行為而且是持續進行的交易行為,老板不要指望員工會對你一次提出的交易條件滿意多次。單次交易,完成就行;持續交易,就要有持續交易的規則和條件。
我們要不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說起來這是個相當經典的命題,民營企業老板和經理人之間經常爆發的矛盾當中,就是這句話在作怪。
疑和用的問題是關於信任和授權。無條件的、完全的信任,就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如此信任別人呢?其實,這條企業管理規則產生於沒有電話、網絡的時代,那時將軍帶兵出征,或者鎮守邊陲,和皇上溝通一次,可能要十天半個月,皇上沒辦法對將軍進行實時指揮,所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為皇上不了解現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