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8:職業經理致力於製度的建設與執行
文29:老板側重於憑感性捕捉發展機會
文30:職業經理致力於依理性大膽參謀論證
文31:老板側重於果斷決策指明戰略方向
文32:職業經理致力於管理到位執行不偏不離
文33:老板是側重於大原則大局了然在胸
文34:職業經理致力於細斟酌細節絲毫不放
文35:老板側重於鼓勵創新
文36:職業經理致力於減少風險
By07018(1)
By07018(2)
By07019
1125
(239-242)
企業與員工的共贏之道
現今,許多員工對企業的“人身依附”心理已經大大減弱。在聯想公司,許多員工喊出的“公司不是我的家”,其實這已經深入人心,為廣大的打工一族所普遍接受。付出就要求回報,並不過分。而從公司的角度出發,付出薪酬的前提,是要求員工為公司做出相應的貢獻。在公司和員工既“相互依賴”、又“相互爭鬥”的博弈中,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薪酬。
其實,薪酬是員工與企業之間博弈的對象,這一博弈的過程與“囚徒困境”很相似。由於員工和企業很難有真正的相互認同,雙方始終在考察對方而後決定自己的行為。員工考慮:拿這樣的薪酬,是否值當付出額外的努力?企業又不是自己的,老板會了解、認同自己的努力嗎?公司會用回報來承認自己的努力付出嗎?公司方麵考慮:員工的能力,是否能勝任現在的工作?給員工的薪酬待遇,是否物有所值?員工會否對公司保持持續的忠誠?
有一個這樣的管理故事:一個企業經營者某次跟朋友閑聊時抱怨說:“我的秘書小鍾來兩個月了,什麼活都不幹,還整天跟我抱怨工資太低,吵著要走,煩死人了。我得給她點顏色瞧瞧。”朋友說:“那就如她所願——炒了她唄!”企業經營者說:“好,那我明天就讓她走。”“不!”朋友說,“那太便宜她了,應該明天就給她漲工資,翻倍,過一個月之後再炒了她。”企業經營者問:“既然要她走,為什麼還要多給她一個月的薪水,而且是雙倍的薪水?”朋友解釋說:“如果現在讓她走,她隻不過是失去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她馬上可以在就業市場上再找一份同樣薪水的工作。一個月之後讓她走,她丟掉的可是一份她這輩子也找不到的高薪工作。你不是想報複她嗎?那就先給她加薪吧。”
一個月之後,該企業經營者開始欣賞小鍾的工作,盡管她拿了雙倍的工資。因為她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效果和一個月之前已是天壤之別。但這個經營者並沒有像當初說的那樣炒掉她,而是重用她。
從這個企業經營者角度看,他可以說是運用博弈的理論,通過增加薪酬使員工發揮出實力。如果當初他就把小鍾炒掉,這勢必給雙方都帶來一定的不利,而經過這樣的博弈,雙方都實現了共贏。
但如果從公司的管理角度看,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現象:許多員工在工作中,經常不斷地在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認為企業能夠提供滿足或超過他個人付出的收益,他才會安心、努力地工作,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把自己當作企業的主人。但是,很難判斷、衡量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完成工作,是否能夠在得到高薪酬後,實現老板期待的工作成績。老板經常會麵臨決策的風險。
由於員工和企業都無法完全地信任對方,因此就出現了“囚徒困境”一樣的博弈過程。企業隻有製定一個合理、完善、相對科學的管理機製,使員工能夠獲取應得報酬,或讓員工相信他能夠獲得應得報酬,這樣員工就能心甘情願地努力工作,從而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結局。
文1:大標題:企業與員工的共贏之道——企業篇
文2:綜述;核心員工則是企業發展的支柱和中堅力量,因此在薪酬待遇上,核心員工與一般員工應區別開來,讓核心員工從物質上、心理上得到寬慰,進而以更出色的表現回報企業,為企業做出卓越貢獻。
文3:核心員工確定標準
文4:責任標準:該員工雖然不是企業的中高層領導,代表著一個團隊對部門、對企業負責。
文5:業績標準
該員工處於部門的關鍵崗位,個人能力突出。同時近三年的績效考核結果均為優秀。
文6:成長潛力
該員工具有本科以上學曆,年齡在40歲以下,人際關係良好,可以列入後備幹部隊伍。
工作態度
該員工工作態度端正,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團隊合作精神。
文7:小標題:核心員工薪酬確定的原則
文8:戰略導向原則
文9:適應企業戰略發展方向對高級人才的需求,牽引各部門打造骨幹員工隊伍,為企業的未來發展籌備人才。
文10:責權利一致原則
文11:承擔多大的責任就應享有相應的權利和利益,否則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容易造成優秀人才的流失。
文12:市場導向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