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細節中的細節(22)(1 / 2)

事後有人評論,宗慶後開娃哈哈兒童營養液是險中出奇,以奇製勝。但這離不開他對市場科學縝密的分析。當時,中國正是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早期,獨生子女個個成了“小皇帝”。父母長輩的溺愛使得小孩子偏食、挑食,從而造成普遍的營養不良。娃哈哈兒童營養液以傳統的天然食品為原料,通過調節人體機能,增強兒童食欲,從而使兒童從豐富的食物中攝取各種營養,且不含任何激素,無副作用。這樣的產品加上獨特的市場推廣和銷售策略,投放市場後,成功機率極高。

與三株口服液和巨人營養液不同,宗慶後不實施地毯式的廣告轟炸戰略。他稱自己的營銷手段為“宇宙流”,即集中資金和人力,全方位出擊,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突破一點、輻射全局的奇效。每每開發一個市場,宗慶後必臨場坐鎮。一個月內,這個地方的大小媒體不厭其煩地向你講述:“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這樣的陣地戰容易產生實效,又可以避免過大的廣告鋪蓋帶來的失控局麵出現。

在打陣地戰之餘,宗慶後也打過不少成功的阻擊戰。比如,開拓鄭州市場。宗慶後在鄭州街上逛了三天,細心的他想出一個高招。他徑直找到當地的交通和教育部門,提出要為鄭州五萬小學生定製黃帽子,這樣放學過馬路就醒目多了,有利於學生安全。有關部門正為交通擁擠,學生過馬路危險一事傷腦筋,如今天上掉大餅,焉有不準之理?一個星期後,鄭州街頭便處處流動著標有“娃哈哈捐贈”的小黃帽。媒體紛紛報道此事,宗慶後一舉兩得:娃哈哈不僅公益形象大增,也多了五萬個“流動廣告員”。隻用區區15萬元,宗慶後便征服了鄭州市場。

如果說鄭州一戰是宗慶後商場傑作,那成都一役則堪稱商戰傳奇。1989年,全國糖煙酒定貨會在成都舉行,萬商雲集,廣告大戰烽煙迭起。人們認為,宗慶後想在此次廣告大戰中勝出,沒有300萬元,則絕無可能。宗慶後卻微微一笑:“我隻帶了七萬元。”

會議高潮時,成都街頭忽然冒出一支由金發碧眼的外國留學生組成的廣告隊伍,高舉娃哈哈的橫幅,一路分發宣傳晶。“洋人給娃哈哈做廣告了。”市民們湧上街頭看熱鬧,原來這是宗慶後從成都外院請來的留學生。如是幾日,娃哈哈迅速傳遍成都大街小巷,銷量猛增。

娃哈哈的命名也可說是獨樹一幟。由於受傳統營養液起名習慣的影響,人們思維多傾向××素、××精之類,而宗慶後卻獨具慧眼。他留意到源自一首新疆民歌的“娃哈哈”三字,他看中這三字,理由有三條:第一,“娃哈哈”三字中的元音a,是兒童最早最易發的音,極易模仿,且發音響亮,音韻和諧,容易記憶,因而易被接受;第二,從字麵上看,“哈哈”是各種膚色的人表達歡笑喜悅之歡;第三,同名兒歌以其特有的歡樂明快的音調和濃鬱的民族色彩,唱遍了天山內外和大江南北,把這樣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族歌曲與產品商標聯係起來,能有助於人們熟悉它、想起它、記住它,從而提高它的知名度。一言以蔽之,取這樣一個別致的商標名稱,可大大縮短消費者與商品之間的距離。

定名之後,宗慶後又委托人精心設計了兩個活潑可愛的娃娃人形象為商標圖形,以達到商標名稱和商標形象的有機融合。

在保護該品牌的努力上,宗慶後想到許多細節。在進行娃哈哈商標注冊時,為避免市場上的投機行為,宗慶後注冊了係列防禦性商標“娃娃哈”、“哈娃娃”。為一改過去產品商標不引人注意、不便認讀的狀況,娃哈哈設計者擴大了娃哈哈的文字和圖形,使之占據包裝的大部分麵積,醒目突出。

宗慶後在企業有一定知名度之後,開始考慮擴大規模。1992年,宗慶後開始推出第一種飲料產品——娃哈哈果奶。以後,這一含乳飲料產品不斷更新換代,由單一口味變為六種口味,又變成添加了複合雙歧因子及牛磺酸的AD鈣奶。如今娃哈哈果奶係列已經在宗慶後的產品集團軍中占有重要地位。1996年,宗慶後開始推出娃哈哈純淨水,結果獲得巨大成功。當年成為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的產品,至今仍穩居瓶裝飲用水市場占有率前茅。

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娃哈哈已經在全國八個省市建立了二十多家控股公司及全資公司,成為中國飲料行業的最大企業。這跟娃哈哈確定的標新立異戰略是分不開的,跟宗慶後本人縝密的思維也是分不開的。

91話,原來可以這麼說

說話就是要表達某種內容、觀點,傳遞某種信息。在這個前提下,語言表達技巧就是關鍵因素,小則可能影響談判者個人間的人際關係,大則影響到談判的氣氛及談判的成功與否。語言表達是非常靈活,也是非常有創造性的,幾乎沒有特定的語言表達技巧適合所有的談話內容。就商務談判這一具有特定內容的交際活動來講,語言表達應注意以下幾個細節。

針對性要強

商務談判中,各自的語言都是要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的,因此談判語言的針對性要強,做到有的放矢。模糊不清的語言,會使對方疑惑、反感,降低己方威信,成為談判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