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喬治六世登基之後,善於明哲保身的鮑德溫首相便在“公眾的感激和尊敬的熱烈氣氛中”引退了。保守黨領袖、前財政大臣內維爾·張伯倫奉命組閣。
張伯倫不但容不得性格剛毅的丘吉爾,而且很快就與外交大臣艾登產生了尖銳的矛盾。艾登主張對德國采取強硬措施,以避免形勢進一步惡化,但張伯倫卻於1937年7月以個人名義寫信給希特勒的盟友、意大利的獨裁者墨索裏尼,希望能夠改善英意關係,並表示可以承認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的地位。
艾登認為張伯倫首相的做法太不明智。隨後,他便因與張伯倫的政見不合而提出辭職。丘吉爾在外交政策方麵的觀點與艾登是一致的,消息傳來後,丘吉爾很是黯然神傷一段日子。在那些天裏,他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被痛苦的失眠折磨著。他認為艾登“代表了英國民族的全部希望”,而今這“唯一的希望”也被迫下台了。
丘吉爾對張伯倫的評價很高,但他絕不敢苟同張伯倫的和平主義思想。他曾說:
“(張伯倫是)一個極其精明能幹、固執而自信的人。他和鮑德溫不同,他認為他對於歐洲整個局勢,甚至對整個世界都了如指掌……他不論任財政大臣還是任首相,都嚴格控製著軍事開支。在他的任期內,他是一切緊急措施最有力的反對者。他對當代國內外所有的政界人物都有明確的判斷,他認為他完全能夠對付他們。他腦子裏充滿著這樣的希望:他要作為一個偉大的和平締造者而永垂史冊。可惜的是,他卷入了其力量絕非他所能估量的洪流之中,遇到了他毫不退縮但又無法抗衡的旋風。”
出於對英國未來的考慮,丘吉爾走上了反對政府的道路。而此時,希特勒也加緊了侵略的步伐。1938年3月11日,德軍越過邊界迅速占領了奧地利全境,打開了通向捷克斯洛伐克的門戶。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永遠不得與同以德意誌民族為主體的奧地利合並,但希特勒根本沒有把《凡爾賽和約》放在眼裏。
盡管如此,幻想著永垂史冊的張伯倫仍然不願意放棄對希特勒的幻想。此時,他麵對的最棘手的問題便是如何避免德國吞並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取得獨立地位的新國家。這個國家有1400萬人口,其中有350萬人屬於德意誌民族。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誌人主要居住在西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山區——蘇台德區。德國並吞奧地利時,希特勒一再揚言希望改善德、捷關係,但在暗地裏卻為侵略該國做著準備。
開始時,希特勒並不直接出麵,而是唆使他在這個國家的代理人、蘇台德區日耳曼人黨頭目康拉德·漢萊因出麵鬧事。日耳曼人黨實際上是德國納粹黨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第五縱隊”,漢萊因更是希特勒的忠實走狗,完全按柏林的指示行事。希特勒企圖製造一種德意誌人在捷克斯洛伐克遭遇困境的假象,借以迷惑友邦,掩飾他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真實意圖。
不幸的是,英國首相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第都沒有意識到希特勒的真實意圖;再加上他們害怕戰爭以及戰後可能爆發的社會主義革命,對製裁德國一事諱莫如深,竟然默認了希特勒提出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誌人自治”的要求。
9月29日,企圖通過外交手段保證歐洲和平的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第、意大利領袖墨索裏尼和德國元首希特勒在德國的慕尼黑召開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會議,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權。
9月30日淩晨2點,歐洲“四巨頭”在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文件上簽了字。文件規定:蘇台德區捷克人從10月1日起分5批撤退,在10天內完成,最後的邊界由一個國際委員會來決定。
在敵人和“盟友”的共同壓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向慕尼黑協議屈服了。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奈斯也辭職了,因為“他可能已成為新國家必須去適應的發展的一個障礙”。他悄然離開了捷克斯洛伐克,後來寄居英國。
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曾經的工業強國就這樣被肢解了。根據慕尼黑協定,希特勒得到了他所要求的一切。德國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了2.8萬多平方公裏的蘇台德區,上麵住著360多萬日耳曼人和捷克人。在這個地區內,有著當時歐洲最為牢固的防禦工事之一,隻有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可以與之媲美。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希特勒從捷克斯洛伐克獲得了大量的作戰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