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這不過是德國人回到他們自己的土地上罷了。”
但丘吉爾卻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立即指出:
“侵犯萊茵蘭一事之所以具有嚴重性,是因為荷蘭、比利時和法國都因此受到威脅……希特勒已撕毀各種條約,在萊茵蘭駐了兵。而且準備永久駐下去。所有這些事實表明,在德國國內和所有鄰近的國家,納粹政權獲得了新的威望。一旦這些防禦工事完成,隨著工程日趨完備,中歐的整個形勢也就跟著發生變化……波羅的海各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還必須加上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奧地利和其他一些國家,在這個巨大的軍事建築工程完工時,一定會受到決定性的影響。”
此時,鮑德溫首相也感受到了來自德國的威脅。他決定在政府中成立一個協調各軍事部門的新機構——國防協調部。可是,由誰來擔任國防協調大臣呢?
內維爾·張伯倫認為丘吉爾比較合適,丘吉爾對這一職位也抱有希望。但鮑德溫堅定自己的意誌,決心在他擔任首相期間決不讓丘吉爾握有實權。
最終,鮑德溫首相任命了已年近60歲、且對高級軍事管理工作缺乏經驗的托馬斯·英斯基普爵士擔任國防協調大臣。
這對丘吉爾不能不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不過,在政壇摸爬滾打了30多年的丘吉爾已經學會了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他清楚地看出了鮑德溫的用心,因此決定平心靜氣地等待時機。但無論如何,他都要喊出自己的聲音,讓英國人從和平的迷夢中醒來。
1936年6月6日,丘吉爾以私人身份替國防協調大臣英斯基普爵士寫了一個備忘錄,主張重新成立軍需部,以保證戰備物資的生產和供應。但政府卻始終沒有采取什麼有效的行動。
看著政府在和平的迷夢中久久不願醒來,丘吉爾傷心極了。他在下議院的演說中嚴厲地抨擊了鮑德溫政策:
“政府根本沒有下決心,或者他們根本不能使首相下決心……我們就這樣,月複一月,年複一年——這些對英國的偉大也許至關重要的寶貴光陰,都讓蝗蟲吃掉了!”
在不停頓地發表演說,警告國人來自德國的威脅越來越近的同時,丘吉爾還不斷敦促英國與法國進一步加強合,以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戰爭。丘吉爾在《每日電訊報》上發表文章說:
“如果法國垮掉了,那麼一切都會垮掉。納粹對歐洲的支配,以及潛在的對世界很大部分的支配,都將是難以避免的了……我們站在一起,給我們找麻煩就很危險,摧垮我們就很困難。”
不巧的是,英國政壇此時再次爆發地震。1936年1月,英王喬治五世逝世,其子愛德華繼位為新的國王,稱愛德華八世。但愛德華八世風流成性,不愛江山愛美人。他堅持要和一位來自美國的寡婦——辛普森夫人結婚。盡管這是愛德華八世的個人選擇,但對王室來說,這簡直就是一件醜聞。
1936年11月16日,愛德華八世召見了鮑德溫首相,正式向他表達了自己想和辛普森夫人結婚的想法。鮑德溫首相對愛德華八世說:
“陛下,您的想法在精神上是不可被接受的。作為英國國教會的領袖,離婚和再婚都是不被國教教義接受的。此外,大英帝國的臣民也不能接受辛普森夫人為王後。”
為了緩和國王與國會之間的關係,愛德華八世提出了一個結婚方案,那就是辛普森夫人在婚後不擁有王後頭銜,她所生的孩子也不能繼承王位。但這個方案依然被國會拒絕了。根據1931年製定的威斯敏斯特法案,英國國王頭銜和王位繼承問題的變動必須經過英聯邦各自治領政府的批準。當愛德華八世向英聯邦各自治政府征求意見時,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南非政府正式宣布反對國王迎娶離婚女子,愛爾蘭政府表示不關心,新西蘭政府則猶豫不定。
愛德華八世無奈地向鮑德溫首相說:
“如果不能迎娶辛普森夫人,我寧願退位。”
愛德華八世非常清楚,擺在他麵前的道路隻有這一條了。如果他保留王位,同時迎娶辛普森夫人的話,一定會引發憲政危機。因為在君主立憲政體下,國王必須保持政治中立的基本憲法方針。結果,愛德華八世成為英國和英聯邦曆史上唯一一位自動退位的國王。
國王遜位對英國政壇的衝擊很大,官員們都借機改善自己的地位。丘吉爾的一位密友比弗布魯克就想借助國王遜位把鮑德溫拉下首相的寶座,讓丘吉爾取而代之。不過,鮑德溫首相的手腕很巧妙,他非常平穩地實現了新老國王之間的權力交接。隨後,愛德華八世的弟弟約克公爵於1937年5月12日加冕為新的英國國王,稱喬治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