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與眾不同的聲音(1 / 3)

妥協的人是在喂一頭鯊魚,希望它最後一個吃掉自己。

——丘吉爾

(一)

丘吉爾賦閑期間,世界的政治、軍事形勢越來越緊張了。1930年3月,德國魏瑪共和國的最後一屆政府因入閣各黨在如何平衡國庫虧空問題上產生分歧而垮台。瘋狂的野心家、納粹黨領袖希特勒趁機大肆活動,一方麵宣稱經濟危機是“政府無能”,是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接受《凡爾賽和約》和戰爭賠款的結果;一方麵對各階層人民不斷做出符合其願望的慷慨許諾,宣稱納粹黨不是一個階級政黨,而是“大眾黨”,並重點向中下層中產階級發動討好攻勢,以爭取他們的支持。

在希特勒的蠱惑下,納粹黨迅速壯大起來。經濟危機爆發之前,納粹黨隻有10.8萬人,到1932年時已經超過了100萬。在1932年7月31日舉行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獲得了37.3%的選票,一躍成為德國國會中最大的黨派。希特勒趁機施展手段,於1933年1月30日登上德國總理的寶座。魏瑪共和國宣告垮台了,德國正式進入希特勒法西斯獨裁統治時期,史稱德意誌第三帝國。

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排擠其他政黨,施展手段迫使總統興登堡解散了國會,並指使已經發展到數百萬人的衝鋒隊、黨衛隊和鋼盔團成員組成“輔助警察”,接管了各地的警察部門。1933年2月27日,他還一手策劃了震驚世界的國會大廈縱火案,並將之嫁禍於德國共產黨人,在國內掀起了空前的反共浪潮。

隨後,他又在衝鋒隊和黨衛隊的參與下,對德國各邦特別是那些不在納粹黨掌握之中的邦進行了自上而下的奪權。從此,各邦的主權被納入“一體化”,納粹黨一黨獨裁的統治基礎基本確立。瘋狂的希特勒鼓吹複仇主義和大德意誌民族主義,企圖以軍事手段稱霸世界。戰爭的陰雲迅速籠罩了歐洲的上空。

1935年4月,希特勒正式向全世界宣布,德國將再次實行普遍兵役製,建立一支規模為12個軍、36個師約50萬人的強大軍隊。這一驚人的舉措宣告德國已經完全廢棄《凡爾賽和約》對其所施加的軍事限製,德國的擴軍備戰從偷偷摸摸的地下狀態進入堂而皇之的公開階段。

丘吉爾就像一個天文學家觀察星空一樣,警覺地看到了在歐洲上空密布的戰爭陰雲。他憤怒地寫道:

“我們以吃驚和憂傷的心情看到:殘忍的暴力和好戰的狂熱甚囂塵上,對少數民族進行殘酷無情的虐待,僅以種族為藉口而拒絕對文明社會為數眾多的個人提供正常的保護。”

丘吉爾通過各種方式頻頻發出警告,呼籲英國政府警惕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但大多數人仍然沉浸在和平的幻想中,將丘吉爾的警告當成耳旁風。工黨和自由黨都提倡和平主義,主張裁軍。工黨議員威爾莫特還曾公開宣稱:

“英國人民要求……英國政府立即提出普遍裁軍的政策,從而給全世界作出榜樣。”

而丘吉爾則因主張加強軍備建設被稱為“戰爭販子”和“恐怖販子”。丘吉爾在一次演說中憂傷地指出:

“我深恐有一天,不列顛帝國……會落入德國目前的當權者的手中。我們將會落到一種可悲的境地,同時也使從事日常工作、愛好和平的廣大群眾遭受極大的危險。我深怕有那麼一天,而且也許為期已不遠了……”

盡管丘吉爾的警告不是危言聳聽,但鮑德溫這個圓滑的政治家為了重新當選首相,並沒有重視丘吉爾的警告。因為工黨領袖麥克唐納一直致力於裁軍工作,並且獲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鮑德溫於1935年6月重新出任首相之後,邀請丘吉爾參加空防研究委員會。但他卻對丘吉說:

“我的邀請,並不是想叫你以後不能暢所欲言,而是對老同事的友好表示。”

盡管不能暢所欲言,但丘吉爾依然參與了空防研究委員會的工作。不管如何,在戰爭即將降臨的時刻,每多生產一支步槍,每多建設一處雷達,甚至每多生產一顆子彈,英國的國家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在丘吉爾的努力下,英國很快建成了海岸雷達網,並為海軍建設提出了一係列富有建設性的意見。他的這些努力在後來英國反法西斯戰爭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在國會宣布,他準備重新占領萊茵蘭地區。隨後,一支小規模的德軍部隊象征性地跨過萊茵河上的橋梁,開進了萊茵非軍事區。結果,英、法等國對此隻是吵吵嚷嚷了一陣子,隨即便默認了德軍出兵萊茵非軍事區的事實。

從此之後,希特勒的行動更加肆無忌憚。對於德國這一公然違反《凡爾賽和約》的行動,英國的一些媒體居然報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