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研是一種生活態度(3 / 3)

“非典”過後,王耀獻的表現贏得了醫院領導的信任,給他加擔子了,腎科病區由38張增加到62張。他後續的發力也沒有讓院領導失望,科室業績在全院遙遙領先。對於當時受到“非典”嚴重創傷的東直門醫院來說,王耀獻為穩定人心、恢複業務作出了表率作用。

兩年後,眾望所歸,通過競聘,王耀獻走向副院長崗位。在這個崗位上,他又以科研態度,開始了對醫院管理的實踐與探索,換句話說,管理變成了他的科研延續。先後參加北大、清華管理培訓,係統學習管理理論,涉獵世界曆史、經濟、金融等雜學,為他日後管理方麵成就奠定了基礎。

2009年5月,王耀獻成為了東直門醫院掌門人。此時,距離他博士畢業,剛好10年。

這位東直門醫院院史上最年輕的院長,究竟想要怎麼來撐起這家醫院呢?

“任何事都有鑰匙,就看你能不能找到。”王耀獻找到的鑰匙叫做“人心”。

“不能讓職工認為誰當院長都沒有希望。一定要抓住人心。我在當時提出了一個觀點:沒有滿意的職工就沒有滿意的病人。”他解釋道,“偶爾去治愈,常常去關懷,總是去安慰。必須強調一個醫生的人文素質,否則病人永遠不滿意。那麼,職工滿腹牢騷能服務好病人麼?不能!當院長無非是兩個滿意——病人滿意、職工滿意。其中,職工滿意是讓病人滿意的基礎。”

從來都腳踏實地的他不擅長唱高調,也不習慣唱高調,他一出手,做的隻是小事——把醫院一件廢棄的倉庫整理出來,建成“教授餐廳”,副高以上職工可以在這裏享受自助餐;提高夜班值班費,不能讓他們連吃飯打車都不夠;頒發禁酒令,中午喝酒被發現者立即免職;禁止院領導參加各科室的聯誼會……

抓福利、抓風氣,如果說每個單位都是個小社會,王耀獻想要做的就是營造一個公平、和諧、健康的氛圍,把職工凝聚到一起,引導他們對事業對病人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管理是土壤,人才是種子。假如管理不好,即使有人才也會流失,參天大樹也會枯死;假如會管理,土壤肥沃,小樹苗也能長成參天大樹。”這,就是王耀獻針對管理提出的“土壤與種子學說”。

“管理是軟科研,也需要科研的精神。我的院訓改了四個字:求是善行。前兩個字代表對真理的追求,後兩個字是對醫院的做法。”王耀獻又開始普及他的科研觀了。

院長的時間去哪兒了?

時間都去哪兒了?

2014年,這句話被無數次提起。王耀獻卻認為,那些總在說沒有時間的,其實是沒有將自己要做的事情理清楚。

作為一院之長,他並不會事必躬親,而是將執行力交給相應的負責人。“我隻做決策,從不參與具體的紛雜事務。隻有不會管理的人,才會天天忙得沒有自己的時間。”這個直率的漢子甚至說,“不放權,要麼是摻雜個人私利,要麼是對部下不放心。”

在他眼中,與其去做那些諸如商務談判一類的事務性工作,還不如留出時間來帶學生、出門診。至於事務,隻要把相關負責人沒有管到的督促一下就好了。何況,他還要跳出圈外,來看待東直門醫院的長遠發展。

過去,東直門醫院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很高,但是社會知名度就不那麼樂觀了。“要得到社會的承認,才是根本。在現有格局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我希望能在東直門醫院力所能及地去做幾個試驗田。總體模式還是圍繞職工滿意和病人滿意,後來又加上政府滿意,為政府分憂解愁。我的理念是,在公益中求效益。”

這就涉及到東直門醫院近來年專注的醫改了。王耀獻認為,醫改的核心是強基層,強基層的核心是強人才。為了扶助基層中醫院,東直門醫院專門成立了“中醫戰略聯盟”。到2015年初,參加聯盟的基層醫院已經超過110家,輻射近20個省,京津冀地區更是受益良多。東直門醫院每年抽出專項人力、物力和財力,為聯盟成員辦學習班,出動專家前往巡診。最令人稱道的是,為培養基層醫務人員的科研能力,東直門醫院設立了中醫戰略聯盟科研專項,接納基層醫院申報課題投標,中標者由東直門醫院為其提供科研款項。公立醫院改革的典型代表就是東直門醫院東區,前身為通州中醫院,而今,即將成為北京市最大的中醫院。“這樣一來,優質的醫療資源由中心區域疏解到郊區,符合北京市的發展戰略,而通州的居民也不用再這麼麻煩跑市裏了。”

2013年,東直門醫院國際部成立,這是國內針對高端醫療做出的試水,同時也是在打造首都對國際的一張中醫名片。東直門醫院的試驗田又多了一塊。

然而,對於這位堅持“一切皆為科研”的院長來說,最終不過是大道歸一。2014年,王耀獻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而現在,他卻開始思考未來管理梯隊建設的事了。

“這幾年,製度逐漸完善,人才隊伍也起來了。下一步,我的工作重點也該轉移了。我還是想做純學者,繼續當好醫生,這是我一輩子的追求和本分。另外,我還想傳經布道,當一個能讓其他人少走彎路的管理導師,把我的經驗傳播出去。”

事實上,王耀獻已經在做了。目前,他正擔任全國中醫院院長培訓的首席專家,還在籌備想寫一部《管理學孫子兵法》。“管理就像打仗。”喜歡軍事曆史題材作品的他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放眼全球,縱橫捭闔,真正的希望還在年輕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