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陸 垓下之戰:貴族之死(3 / 3)

其二,當劉邦連續受挫之時,大將韓信卻在外圍戰場連戰連捷,隻幾個月功夫,就將黃河以北的諸侯全部征服。對項羽而言,這是個沉重打擊,也意味著西楚開始逐漸成為一支孤軍。

其三,韓信在東方破齊之後,野心陡升,開始怠慢劉邦,按兵不動。劉邦惱怒,打算派兵攻擊韓信。此時張良獻計:“不如幹脆封韓信為齊王,許以土地。”此計一出,韓信立即甘為劉邦驅遣。同樣受封的,還有大將彭越。在此前後,劉邦還使用計謀,成功地將項羽得力助手九江王英布拉入自己陣營,這等於斷了項羽一臂。如今,劉邦身邊已經人才濟濟:武有韓信,謀略有張良,漢中後方,則有蕭何不斷補充人力物力,為持久戰做足準備。

其四,在劉邦不擇手段延攬人才的同時,項羽卻在愚蠢地排擠人才——他手下唯一的、同時也忠心耿耿的謀臣範增,在劉邦反間計作用下,引起了項羽的懷疑。素來輕信的項羽不經任何調查,立即削弱了範增的權力。範增大怒,請求還鄉,項羽居然又不假思索地答應。公元前204年,鬱氣在胸的亞父範增因病死於還鄉途中。亞父之死,使項羽失去了極其重要的智力支持,他隻剩下了膽量和勇氣。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細節,雖然對整體戰局不起推動作用,但卻可以從中看出劉邦、項羽二人的本質區別。

第一個細節和劉邦的老父親有關。當時彭越縱橫西楚後方,斷了楚軍糧道,項羽心中擔憂,就把劉父帶至陣前,支鍋燃火,並派人告訴劉邦:你如果不妥協,就把你爹煮了。劉邦聽後,說出了一段令人瞠目結舌的話:“當年我和你曾在懷王麵前結為兄弟,那麼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煮了我爹,就請分我一杯羹吧。”

第二個細節,是在廣武山相持後期,雙方都消耗得筋疲力盡、欲罷不能之時,項羽派人告訴劉邦:“就因為我們兩人的緣故,天下大亂了好幾年。我願與你決鬥,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人受苦了。”視戰爭如遊戲的缺陷再次顯露在項羽身上,他居然要和劉邦單挑!劉邦大笑著拒絕了:“我隻鬥智,不鬥力。”

公元前203年秋天,疲憊不堪的楚漢雙方終於達成合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東為楚,以西為漢。合約既成,項羽隨即放了劉邦的父親和老婆。

天真的項羽以為天下就此可以無事了,心滿意足地引兵而回。哪知還未回到彭城,劉邦已經撕毀合約,派各路人馬追擊項羽。這又是張良的計謀:“楚兵疲糧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可養虎為患!”

在這個天寒地凍的冬天,數度苦鬥之後,漢軍的包圍圈越縮越小,而項羽且戰且退,徒剩招架之功。公元前203年底,項羽被劉邦窮追至垓下。

垓下突圍與烏江自刎

垓下之戰的遺址在濠城鎮北部,沱河南岸。河北岸,即是靈璧縣的青翠田野。我曾查看資料,發現許多人說垓下遺址在靈璧,而且靈璧與固鎮兩縣也曾為此大打嘴上官司。2009年夏天,有媒體報道,兩縣都打算投巨資興建垓下之戰遺址公園。如果一切順利,可以想象,幾年之後,兩縣都會出現一個地廣人稀的巨型遊樂場。

2009年春天我到濠城時,被指為遺址區的農田上,正在進行考古發掘。當地媒體朋友告訴我,此類發掘已進行了很多年,出土了很多漢代遺物。行走在田間,處處可見散落的漢代瓦片,而附近的村莊裏,許多村民家中都藏有箭頭,說是從田裏耕出來的。

事實上,垓下之戰的遺址絕不可能是如此小的範圍。當年大戰時,劉邦擁兵近50萬,西楚兵卒也不下10萬,怎麼可能在區區幾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開戰?從這個角度來說,垓下之戰的遺址覆蓋了固鎮與靈璧的大片區域,隻不過核心區域可能在固鎮濠城。

公元前202年初,10萬楚軍在垓下被團團圍困,四麵楚歌。

項羽想起幾年來戎馬倥傯,戰無不勝,是何等氣概,如今蓋世英雄陷入絕境,不由一陣傷感,於是起而飲酒。幾杯之後,愈發氣悶,乃慷慨作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他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飄渺的天命,所惋惜的也不是故國疆土,而是自己的坐騎烏騅馬和寵姬虞美人。

項羽歌罷,虞姬起舞相合,歌數闕:“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帳中人聽畢,全部潸然淚下。

這一仗,項羽未戰先敗。戰亦敗,不戰亦敗,但低頭認輸不是他項羽的風格。他的對手劉邦可以委曲求全,以圖將來,但項羽不能。他的氣質決定他隻能向前,即便那是一片死地。

夜色中,項羽開始突圍,追隨者僅800騎兵。一番奔突之後,800人僅剩下100多號。由於夜幕籠罩,漢軍在平明時分才弄清楚項羽所在,於是立即派騎將灌嬰率精兵五千前往追擊。

此時項羽已經渡過淮河,到達陰陵(在今安徽定遠縣)。他打算從陰陵繼續南下,一路直達烏江渡口,在那裏渡過長江天險,到達他的第二故鄉和發跡之地——江東。從時間上推算,這個安排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命運捉弄了項羽,當他向一個農夫問路時,那農夫給他指了一個相反的方向。結果項羽誤入大澤之中,耽誤了寶貴時間,被灌嬰騎兵追及。

這個在史冊上無名無姓的農夫,有意或是無意間左右了項羽的命運。但在定遠縣永康鎮古城村,我意外地被告知,這位農夫名叫陳鐸。村頭的小學校旁,殘破不堪地“攤”著一座陳鐸祠,村裏人說,陳鐸有大功,所以被立祠紀念。

陳鐸其人,難以考證,但我相信他是故意指錯道路——在劉邦強大的輿論宣傳之下,人心早已歸漢了。

迷失道路的項羽與灌嬰又是一番血戰。等到他重新摸準方向,進入東城境內,強渡清流關,越過九頭山,到達四聵山之時,身邊隻剩下28人。麵對漢軍的再度包圍,項羽告訴部下:“此番戰敗,不是我不會打仗,是天要亡我,不信,我打給你們看!”於是兵分四隊,殺向漢軍。司馬遷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這一場戰鬥,楚軍僅損失兩人,漢軍卻死傷數百,僅項羽一人就擊殺一百多個,而且還斬殺一名都尉。二十六騎再次聚合,項羽發問:“看,我打得怎麼樣?”

這看似豪氣衝天的輕鬆自如,實則是一種掩飾,他不肯認輸,但絕望早已彌漫心間。

烏江渡口終於出現在項羽麵前。滾滾長江,浩浩蕩蕩,對岸,即是他翹首以盼的江東,隻要過去,他就安全了。他很年輕,31歲,還有卷土重來的機會。

烏江亭長已經等候多時,他勸項羽立即過江:“江東雖小,但地方千裏,人民眾多,也足以稱王了。”無人知道,這一瞬間項羽想起了什麼,我們隻知道,他做出了一個令後人困惑不已的決定——拒絕渡江。

“天要亡我,渡江何用!當年我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而西,如今卻隻有我一人回來。即便江東父老可憐我,讓我繼續為王,我又有什麼麵目去見他們?就算他們不說,難道我心中無愧嗎?”

從欲渡到拒渡,項羽多重人格症的特征展露無疑。而他心中最難剔除的症結,依然源於他體內的貴族氣質——一切都可以失去,但不能沒有尊嚴。

極端情況順理成章地出現了:項羽棄馬,徒步與追來的漢兵血戰,斬殺數百人,然後揮劍自刎。

這悲烈的一幕,因其濃重的悲劇色彩,成為古代中國最經典的場麵之一。項羽烏江自刎,以死保全了自己的尊嚴。他完成了對自己的終極救贖。

他的屍體被五位漢將大卸五塊,帶回去向劉邦請賞了。我們應該記住這五個人的名字:王翳、楊喜、楊武、呂勝、呂馬童。最後一個,是項羽的故人。

公元前202年,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王朝,完成了從流氓到皇帝的轉換。

楚歌聲逐愁雲起,夜帳明燈裏。振衣獻舞拭龍泉,拚卻一腔熱血灑君前。顧騅無語軍情變,似雪刀光亂。桃花片片墮東風,化作墓頭荒草淚絲紅。(清·楊兆鋆·《虞美人》)

這首詞所述的,正是四麵楚歌那一夜,虞姬歌罷,自殺身亡的情景。這個女子,史書隻傳其姓,無名,但在五代時,她成為詞牌《虞美人》的來源。對於整個楚漢戰爭,她無足輕重,但對於項羽卻至關重要。英雄美人兩相宜,虞姬軟化了項羽的堅硬形象,使他短暫豪邁的一生,多了一絲浪漫色彩。

虞姬墓在靈璧縣,我曾前往遊覽,守門人告知:不許拍照。問及原因,答曰:萬一是固鎮的人來偷資料怎麼辦?古人有知,該憤怒還是該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