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句恭維的話,把盛怒的德皇變成知己,假如我們在日常的交往中也應用這種謙虛稱讚的方法,其結果不是一定更美滿嗎?
人們做錯了事,或做了件吃虧的事,除非他自己主動告訴你時,才會坦白地承認錯誤,但如是你主動指出他的錯誤,那麼他一定找出種種理由加以辯解。你可以在周圍的朋友或家人中試試看,無論是小疏忽或大錯誤,沒有幾個人能在別人指出後立即坦率地,不為自己解釋地承認錯誤。
《處世教育》的作者卡耐基教人不要亂批評別人,這是立身處世的信條,雖然不值得大家去完全照搬,但也是要引以為戒的。不過,事情有時並不那麼簡單,我們有時候也不能不批評,譬如父親批評兒子,主管批評下屬,甚至相當知己的朋友,有時候也免不了要批評幾句。所以絕對不批評別人是不可能的。我們要研究的就是怎樣去批評別人。
第一,首先是要具有同情心,這樣你不僅不會犯吹毛求疵的毛病,並且對別人犯錯誤的原因也會加以分析,給予諒解的。要時時想著自己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對立的。
第二,說話要委婉和藹,不要用過分刺激語言或使人聽了不舒服的字眼。"你真糊塗,這件事完全搞錯了!"用這種語氣說話是沒人可以忍受的。無論父親對兒子、主管對下屬,後者雖然懾於前者的威勢不敢吭聲,但他心裏仍然是不服氣的。
第三,說話時先要對別人犯錯誤表示理解和同情,使對方減少不安,然後再用溫和的態度指出他的錯誤。
第四,指正的話題越少越好,能用一兩句使對方明白就行了,然後把話題轉到其他地方,不要嘮叨個不休,使對方陷於窘境,產生反感。
第五,對方做了一件事情,其中有錯誤的地方固然應該指出,但做得正確的地方則應該加以讚揚,這樣對方就會因為你賞罰分明而心悅誠服。
第六,改變對方的觀點時,最好設法使自己的觀點暗中移植給他,使他覺得是他自己改變的,而不是因為你的指正。
第七,對於那些無可挽回的錯誤,你應當站在他的立場上,給予懇切的指正,而不要嚴厲地責問,使他能知過而改。
第八,糾正別人的做法時,最好用請教式的口吻,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不應該用紅筆寫"就不如說:"你覺得是否不用紅筆寫更好一些呢?"第九,采用聲東擊西的方法,這裏可以舉一例子來說明:
有一個小學生算術的成績最差,學期考試結束後,學校把成績單寄給了家長。家長一看,算術才三十七分。做母親的在旁邊發愁,可是父親卻若無其事地說:"算術分數那麼低,大概學校填寫錯了吧!"從此以後,這個小學生的算術有了很大的進步,每次考試都能得到高分。其原因就是父親所說的那句話。因為他把這學生的自尊心保存了,同時不時地再加上一句警告:"學校不會連錯兩次的吧?"這樣,促使小學生在下一個學期中奮發學習,終於得到了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