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一家著名食品公司中擔任勞務管理的負責人請邊德博士對公司的勞務管理提些建設性意見。他們請博士到總經理室,總經理開門見山地問他道:"請問博士,您能為我們公司做些什麼呢?"邊德博士做出猶疑的表情,謙遜地說:"我也並不十分清楚。還是先聽聽朋友們的意見吧!"總經理聞言,即刻拍板,聘請博士做為本公司的顧問,聘期為三年。
其實,此前該公司也曾見過幾位專家,當時那些專家無一例外地高談闊論,但隻對公司事務談些單方麵的意見,隻有邊德博士以"我也並不十分清楚"開頭,用自己虛懷若穀的姿態激發起總經理的優越感,從而使對方放心地任用自己。
即使是同樣的忠告或進言,可因措詞用句的不同而產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批評不要太過分
很多人受到忠告,隻有智者才能從它得到禪益。忠告很少受人歡迎,最需要忠告的人,永遠最不喜歡接受忠告。(卡耐基語錄)
當一個人被他人指出自己不曾發現的缺點或錯誤時,他是不會心存感激的。因為他不會相信自己身上有這種缺點,所以他會認為你是在惡意中傷。(卡耐基語錄)
若想使對方接受批評,首先要營造隱秘的氛圍,消除對方的敵對心理。公開指責對方的缺點或在第三者麵前肆無忌憚地渲染。
隻能使對方受到刺激和侮辱,批評的效果就無從期待了。(卡耐基語錄)
(1)不要過度的幹涉
大凡從事藝術創作的人都是我行我素、自我意識極強的人。
很難界定,是個人主義的傾向升華為藝術,還是從事藝術能成為個人主義者。常從他們口中聽到類似的語言,"我最愜意的時候就是一個人獨處。"對這些人,倘若對他們的作品說三道四,或探究其私生活,他們就會勃然作色。
即使說者的用意是好的,語氣是親切的,他們也會因一句無關緊要的話而大傷感情,耿耿於懷。
當然,普通人受到他人的幹涉,心情也會低落沮喪,隻不過不會做出如藝術人士那樣過激的反應。
一個人的心情因外界的幹涉而變得極壞,就會發火。
美國心理學家H·西努特將一個人生氣的原因大致分類為:傷及自尊心時;欲求得不到滿足時;睡眠不足時;心理不安時等。
以西努特博士的分析結果為基礎做出假說的話,可以說人們最不願意忍受的就是受到他人的幹涉。
批評對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給對方造成過分幹涉的印象。
一位朋友在生產軸承的H公司,任製作部門的負責人。
一天,他對我抱怨說,他接到上級關於"增加軸承產量"的指示,轉而布置給下屬,可這麼多天了,並不見起色。
於是,我詢問他是怎麼監督雇員的。朋友告訴我說,他每時每刻都要巡回在車間,遇到不盡如人意的環節,就要長時間地盯在那裏。
於是,我向他提了幾項建議。
我建議他拋棄幾乎每時每刻巡視在車間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減少幹涉,因工人的過錯而完不成產量時,也不要作任何指責,而給他們短暫休息的機會。
我想隨後再考慮組成作業組的問題。沒過幾天。朋友告訴我說,照我說的去做了,效果不錯,可沒過幾天,又變成了老樣子。
於是,我讓其把工人分為A和B兩個作業組,先不要下達生產指標,而鼓勵他們各盡所能,爭創佳績。不到一個月,朋友向我報喜說,我的方案大獲成功。
分析朋友成功的秘訣,我想原因主要有下麵兩條:第一,在於拋棄了直接的幹預,也就是說放棄了由上級一一做出指示、監督的做法;第二,將生產指標交給工人,激發工人們獨立工作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