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其實很難撕破自尊的外衣,坦率地麵對一切。所以,批評他人的時候也應最大限度地尊重對方的自尊心,對方才有可能從心底裏接受批評。
H貿易公司的D部長曾跟我說過自己的體會。
他手下的一個職員給國外某客戶發出大有出入的價格明細表,致使客戶撤回了訂單。這個職員過去也常犯類似的失誤,於是D部長就借下班後的機會單獨找他談了這一問題。
因為隻有兩個人在場,D部長就免去了客套,坦率地指出對方的錯誤,叮囑其加以改進。可是這時突然走進一位女職員,想要走到自己的辦公桌前,可能因為感到有些異樣,站在那兒躊躇了一會兒。這時,一直默不作聲聽著對方數落的K突然勃然作色,竟開口反駁起部長的話來。
D部長一時不知如何才好。自己在做正當的批評,對方作為下屬不虛心接受,反而當麵頂撞,D部長當然感到可恨之極。他正待發作,忽然想到這可能是女職員突然返回造成的,隻好不了了之。
D部長的經曆並不為奇。
一句不合時宜的責問,也許會造成兩人絕交的悲劇。
公開的批判或許能給人刺激,讓其奮發,但更多的情況是使人感到深深的失意和氣餒。
指責他人的錯誤,不在於使用犀利的語言,而在於以情感人。
法國的思想家拉·羅修普克曾指出:"我熱衷於揭露他人的原形,可人們一旦發現自己赤裸裸地展現於人前,隻會感到不快。"人人都想保留自己的隱私。
雖說社會已演化成共同的社會,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處不便示人或不願示人的領地。
因陶醉於自我欣賞之中,讓自己的不滿自生自滅,尤其是不想讓別人察覺到自己的短處或缺陷,這應是現代人共同的心態了。
切記,涉及個人隱私的批評或忠告,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合時宜的。
要知道,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感情刺激的、讓人心平氣和地接受的批評,首先要在沒有第三者在場的隱秘的氛圍中進行。
(3)切莫挫傷對方的優越感
所謂忠告批評畢竟不是令人愉快的。
一旦要忠告他人,忠告者難免會處於教育、開導他人的優越立場上,這時更要謹慎從事。《普羅達克英雄傳》中有這樣一段話:
"猶如受傷的瘡口,即使塗上蜂蜜也會令人感到痛楚,坦率的忠告一定會伴隨接受者的痛苦。"哪怕是最無私、最真摯的忠告,若觸動對方的自尊心或刺激傷口,都會產生負效應。
有些人未曾開口就認定自己的話會對對方有所幫助而不加修飾、直言不諱地談出來,須知這往往會於不經意間傷及人際關係。
正確的方法應是先營造適宜的氛圍,創造能使對方自然地接受的條件以後再開口為好。
美國的人際關係專家詹姆士·邊德博士曾對忠告與批評的藝術做過如下表述:
"就我個人的情況而言,我總要對要求忠告或谘詢的人先說上一句"我也不太清楚"之類的話,那對方會以此而感到某種優越感。待到對方感受到優越感後再予以忠告,就會得到滿意的效果。"根據邊德博士的理論,忠告與批評"應巧妙利用對方的感情脈絡,激發對方的優越感後再開口"。
有時,會遇到對方主動向你谘詢或請求忠告的情況。可是,要知道,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所有的人還是願意聽些讚賞的話。
許多人就是因無法體察對方隱蔽的自尊心而口無遮攔以至吃虧的。
前麵提到的邊德博士遇到過這樣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