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邪教陣地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
社科縱橫
作者:吳奕兆 吳丹楓
【摘要】文化是人類特有的標記,是個複雜的總體,其內涵十分廣泛。本文從當代中國邪教孳生和蔓延的文化根源分析,闡述反邪教陣地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從根本上提高國民抵禦和防範邪教的能力。
【關鍵詞】文化;文化建設;邪教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標記,世界上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宗教觀念、思想體係、物質載體等文化傳統,它支配著人們的行為模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現象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對於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引導社會思潮,具有直接的功效。在物質生活相對比較豐裕的當今社會,人們的文化消費日趨成為新的消費亮點和增長點,同時精神生活的空虛和信仰的迷茫卻日益突顯,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而引人關注。因此,著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文化的正能量,引領思想力量,分流精神壓力,導引社會情緒,可以從精神層麵有效抵禦邪教的滲透和蔓延。
一、文化的涵義
“文化”是一個外來詞,在英文和法文中寫作“Culture”,他們都是從拉丁文“cultura”一詞演化而來,在拉丁文的原意中含有“居住、耕作、精神”等意。後來人們把它引申為個人修養、社會知識、藝術作品和一定的時代社會生活等。
在中國古代,“文化”的含義是“以文教化”和“人文化成”,與西方“文化”一詞中的“教育、培育、改變”等之意相吻合。被譽為人類“文化學之父”的英國人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指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能力、習慣在內的綜合體。中國《辭海》對“文化”的定義是:“從廣義來說,是指人類社會曆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是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製度和組織機構。”而在中國民間,“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讀書寫字、文學藝術、生活習俗、禮儀修養、民族風情、宗教信仰等都可稱之為“文化”。
二、邪教滋生和蔓延的文化根源
20世紀是人類取得輝煌業績的世紀,在科技革命強有力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一些人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後,精神卻極其空虛,在不少人群中顯露出“物質與精神失衡”的現象。一些人感到生不逢時,甚至覺得自己是社會危機和政治遊戲的“犧牲品”,情緒低落,心思苦悶,幻想借助某種超凡的力量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發生的激烈變化轉型期,貧富差距正迅速擴大,一些人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和失落感,覺得前途迷茫,導致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出現混亂,每當此時就很容易受到邪教的蠱惑和蒙騙,從而給邪教滋生和蔓延的創造了條件。而產生此類現象的根源就是文化因素的影響,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一)傳統封建迷信思想的遺存
文化具有繼承性的特征,迷信活動和迷信思潮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有漫長的曆史,它們不斷地以民族、民俗文化的形式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不同發展時期積澱下來並向不同領域滲透。迷信活動究其實質就是人對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片麵的、歪曲的、牽強附會的反映。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曆程中,每當遇天災人禍之時,往往也是迷信思潮和迷信活動的高潮時期。在中國,由於封建思想意識和文化觀念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積澱,無論是對黨員幹部還是普通群眾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隻要具備適當的條件,形形式式的迷信活動就會現形,或披上“洋外衣”,以新姿態出現,成為邪教產生和發展的土壤。邪教就其實質來說,就是現代迷信。
(二)現實生活危機意識的衝擊
時代在變化,文化也需要體現其時代的特性。每當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革之際,群眾的生活、生產的風險的係數都會急劇增大。改革開放後高速發展變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一下子打破了多少年來四平八穩、閉關自守的傳統生存方式和生活習俗,許多人難以很快適應;經濟的迅猛發展和體製機製改革帶來的陣痛,使一些人感到失落和迷茫;前進的道路上、改革發展的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出現的腐敗現象,使不少人感到恐慌和不滿,並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心理錯位,在個人力量無法排解思想困頓的痛苦時,就開始幻想獲得某種超自然的力量使自己得到解脫、得到滿足。並癡迷於期盼外力的拯救,追求超常的體驗,渴望治療心靈的創傷,向往未知的領域,甚至以僥幸的心理企盼獲得政治理想的實現。而邪教誇大其詞、詆毀現實社會生活的宣傳,正迎合了這部分人的心理,致使不少人受騙上當,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