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孝直與水鏡先生相遇,故有相逢,隨機相邀至草廬共飲。孝直走近草廬一見,隻見草廬簡陋,三五根圓木支撐,上覆些茅草,若不是在山間,四周全是山石樹木,肯定不能保全,若是在、曠野,一陣風來,非得掀翻屋頂。孝直笑道:“水鏡兄為何此次建造如此簡潔的草廬,不像前翻你修的草堂。”崔州平笑道:“這麼冷的天,你願意四處找材料修建大屋?”孝直笑道:“也是,天氣寒冷,材料難尋。我讓隨行的人幫你建一個像樣一點的,如何?”水鏡搖頭微笑,司馬蘭大喜,笑道:“你要修建一個大的,我喜歡,我整夜在裏麵休息,他們在另一側打呼嚕,吵得我都睡不好。”水鏡瞪了司馬蘭一眼笑道:“你自己跑來的,我早就讓你回家的,現在還埋怨我們這些老頭子打擾你睡覺。”司馬蘭對著孝直一笑,一臉無辜。氣氛融洽無比。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其中南山就是終南山。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據傳楚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穀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
傳說今天樓觀台的說經台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道教產生後,尊老子為道祖,尹喜為文始真人,奉《道德經》為根本經典。於是樓觀成了“天下道林張本之地”。對終南山的雄偉,張衡的《西京賦》有一段描寫:終南山,脈起昆侖,尾銜嵩嶽,鍾靈毓秀,宏麗瑰奇,作都邑之南屏,為雍梁之巨障。其中盤行目遠,深嚴邃穀不可探究,關中有事,終南其必爭?一是子午道,是西安通往漢中、四川的要道。二是武關道,是西安經商洛通楚、豫的大道。秦始皇二十八年“自南郡由武關歸”,走的即是此道。唐代韓愈去廣東潮州,途經藍關時寫下了“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名句。
賜福鎮宅聖君鍾馗的故裏為秦嶺中段終南山下戶縣石井鎮鍾馗故裏歡樂穀)生得豹頭環眼,鐵麵虯鬢,相貌奇異;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人物,平素正氣浩然,剛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膽相照。
天子之師王九思,仕途不順,也歸往終南山下,曾寫蝶戀花?夏日:
門外長槐窗外竹,槐竹陰森繞屋重重綠。
人在綠陰深處宿,午風枕箅涼如沐。
樹底轆鏟盧斷續,短夢驚回石鼎茶方熟。
笑對碧山歌一曲,紅塵不到人間屋。
王重陽是中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創人,後被尊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根基就在終南山。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曆史上稱為北七真。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出生於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讀書,後入府學,中進士,係京兆學籍。金天眷元年(1138)應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47,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棄家外遊,自稱於甘河鎮遇異人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於隨機施教,尤長於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同時,先後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遂後建立全真教團。收弟子7人,後世稱全真教七真人。
文財神——劉海,月財神——趙公明,文史真人——尹喜,仙家——漢鍾離、呂洞賓、劉海蟾,華嚴宗師——杜順,四皓公——東園公、夏黃公、綺裏季、角裏,等都與終南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後代終南山的張良廟傍山依水,古樸典雅,終年雲靄繚繞,頗有仙家靈氣,它融名勝古跡、文物、風景於一體。來到山前,青磚砌成為山門,可見上方橫刻“漢張留侯視”5個朱紅大字,大門左右刻著一副對聯:博浪一聲震天地,圮橋三進升雲霞。從殿側北麵經過庭,便進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雄偉莊嚴,上縣“明哲風高”、“帝王之師”,殿門有對聯:“畢生彪炳功勳啟自授書始;曆代崇豐煙祀端由辟穀開。”殿內原有張良塑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掉,現有歌頌德條幅多幅。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廂房對稱而立。院內清幽、古雅。殿堂門楣遍布稱頌的匾額,如“急流勇退”、“機諫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飾有眾多對聯,如:秦世無雙國士;漢廷第一名臣,“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誌,作平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