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代終南山有孫思邈墓,孫思邈7歲時讀書,就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就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並對佛家的經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稱為“聖童”。但他認為走仕途,做高官太過世故,不能隨意,就多次辭謝了朝廷的封賜。隋文帝讓他做國子博士,他也稱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後,召他入京,見到他50多歲的人竟能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歎,便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皇帝還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孫思邈拒絕了。高宗繼位後,又邀他做諫議大夫,也未被允。孫思邈歸隱的時候,高宗又賜他良駒,還有已故的鄱陽公主的宅邸居住,就連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師長的禮數來侍奉他。是個百歲老人。
後代的終南山下有詩佛王維的藍田輞川別墅,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後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鳩摩羅什原籍天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縣)幼年出家,初學小乘,後遍習大乘,尤善般若,並精通漢語文,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於是備受矚目和讚歎。在東晉後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興派人迎至長安終南山下石井阿福泉歡樂穀從事譯經,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餘人,譯出《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維摩詰》、《阿彌陀》、《金剛》等經和《中》、《百》、《十二門》和《大智度》等論,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於譯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深受眾人的喜愛,而廣為流傳,對於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所介紹之中觀宗學說,為後世三論宗之淵源。佛教成實師、天台宗,均由其所譯經論而創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時稱“四聖”。中國之佛教由鳩摩羅什而麵目一新。有鳩摩羅什而有良好之譯本,係統之教義,佛典漢譯之泰鬥。前後有西域高僧——鳩摩羅什、曇摩流支、那崛多等都曾在終南山講經。
孝直與水鏡先生等在山間遊蕩,上善池,說經台殿堂有四,老子祠、鬥姥殿、救苦殿和靈官殿。相傳元至元二年(1283年)周至地區發生瘟疫,無藥可醫,死者無數。當時樓觀台的監院張誌堅,晚上作了個夢,夢見太上老君告訴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內有吾煉就之丹藥,可治民疫。”張監院醒來後覺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門前尋找,果然在西邊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張監院忙令人取水給患時疫的道士飲用,兩個時辰後疫病神奇地痊愈了。
仰天池,有一座八卦形的煉丹爐,傳為老子當年煉丹所用。台的東南方有一個“仰天池”,傳為老子當年打鐵淬火的水池。池的附近有老子修真養性的“棲真亭”。台的西邊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訓弟子徐甲之處。傳說老子西遊途中將一具白骨點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達函穀關後,老子將七香草點化成美女考驗他,徐甲經不住誘惑,剛要有所動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現出白骨原形。幸有尹喜為其求情,老子方又點化白骨為徐甲,並用拐杖怒觸地麵,美女遂化成一眼清澈的泉水。此泉清洌,至今尚可飲用。
係牛柏、三鷹柏其中有一棵樹傳為老子當年係牛所用,被稱為“係牛柏”。樹下留有元代所刻石牛一頭。
太乙宮、太乙池。太乙池為山間湖泊,傳為唐天寶年間地震造成,四周高峰環列,池麵碧波蕩漾,山光水影,風景十分優美,如泛舟湖上,可穿行於峰巔之間,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情趣,其樂無窮。觀音台又稱大台,位於獨鬆閣之上,有隋國光寺遺址。此台視角開闊,北眺八百裏秦川,令人胸襟為之一開,心曠神怡。圭峰山,高冠瀑布。唐岑參有詩雲:“岸口懸飛瀑,半空白皚皚。噴壁四時雨,傍村終日雷。”
遊玩了終南山,心曠神怡,可是正事卻也不能忘懷,孝直此番可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辦的,怎樣才能賺的這幾個隱士開館收徒,需要點手段,這是個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