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活著,就是一種享受,學會放下,活在當下(2)(2 / 3)

因此,當我們感到疲勞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的身體得到放鬆,緩解一下工作中、生活中帶來的壓力,才會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事業才會蒸蒸日上。

抓住現在的快樂,才能為自己創造幸福

真正的幸福很容易,那就是享受快樂,緣於心靈的快樂是幸福的源泉。

在第三屆亞洲女性論壇上,公布了一份《中國人生活質量與主觀幸福感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月薪在2000元―8000元之間的答題者與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體相比,幸福差異並不明顯。

可見,有錢不一定幸福,在滿足溫飽以後,金錢並不是個人幸福的最高追求。這一結論顯然顛覆了很多人長期以來的概念。

很多人認為,幸福的定義是享受奢侈的生活。假如自己有錢,很多願望就可實現,比如買車買房,周遊世界。他們認為那樣會很幸福。

其實,生活中大多數東西是錢買不到的,比如嬰兒的笑,逝去的青春,美好的愛情,真摯的友誼……錢隻能讓人們完成物物交換,但並不能完全創造幸福。因為錢買不來快樂,而隻有快樂才可以創造幸福。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金錢幾乎成了財富的代名詞,我們這裏隻要研究金錢對幸福的影響就夠了。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錢幾乎什麼事情都可以辦到。金錢可以改善人的生活狀況,給人帶來種種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金錢可以支配別人為你服務,……。“錢通神路”,金錢在當今社會幾乎成了無所不能的東西。

那麼錢能給人帶來幸福嗎?因為錢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狀況,給人提供種種享受,在一定程度上能給人帶來精神愉悅和幸福。但錢給人帶來的這種幸福具有相對性。

一個人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錢可以改善其生活條件,給其帶來快樂和高興。但是人對金錢的要求是永無止境的,滿足隻是暫時的。

我們沒有見到哪個老板、大款停止過對財富的追求。沒有人會問微軟總裁蓋茨還掙錢幹什麼,問富豪什麼時候停止掙錢。西方哲學家叔本華說過,聚集財富就像喝海水一樣,越喝越渴,永不滿足。

我們很難劃分出錢給人帶來幸福的度,但我覺得,當一個人的財富超過了滿足自身和供養後代需要,多了可能不是好事了,錢多可以招災惹禍,可使人走向墜落,錢多了可能使下一代不思進取。

記得有這麼一個觀點:作為個人財富無論多大,它的最終結局:一是反哺於社會;二是喪失於天災人禍;三是供一代“敗家”。富不過三代,這似乎是一個規律。難怪現在一些開明的有錢人總要搞點社會慈善和捐助事業。

所以,錢給人帶來幸福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因而是靠不住的。

生活在一個講求效益的時代裏,昨天的“有”很可能到今天就成了“無”。唯有現在最重要,隻有抓住現在,才能為自己創造真正的幸福。

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你的太少,生活向來是公平的。它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關鍵是從窗口飛入的鳥兒,能不能成為你快樂的理由?

其實真正的幸福很容易,那就是享受快樂,緣於心靈的快樂是幸福的源泉。任何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這不是金錢可以換來的。要得到幸福隻有靠自己,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你會感受到什麼是幸福的。

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

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如何努力、如何堅持、如何永不言棄。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學會如何放棄。

小溪放棄平坦,是為了回歸大海的豪邁;黃葉放棄樹幹,是為了期待春天的蔥蘢;蠟燭放棄完美的軀體,才能擁有一世光明;心情放棄凡俗的喧囂,才能擁有一片寧靜。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須放棄城市的舒適;要想得到永久的掌聲,必須放棄眼前的虛榮。放棄了薔薇,還有玫瑰;放棄了小溪,還有大海;放棄了一棵樹,還有整個森林;放棄了馳騁原野的不羈,還有策馬徐行的自得。

人生就是選擇,而放棄正是一門選擇的藝術,是人生的必修課。沒有果敢的放棄,就沒有輝煌的選擇。與其苦苦掙紮,拚得頭破血流,不如瀟灑地揮手,勇敢地選擇放棄。歌德說:“生命的全部奧秘就在於為了生存而放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