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心存“心機”——為人不可太老實(1)(3 / 3)

其實,故事中的人的遭遇並不是偶然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類似的例子。

舞蹈家鄧肯是19世紀最富傳奇色彩的女性,熱情浪漫外加叛逆個性,使她成為反對傳統婚姻和傳統舞蹈的前衛人物。她小時候更是純真,常坦率得令人發窘。聖誕節,學校舉行慶祝大會,老師一邊分糖果、蛋糕,一邊說:“看啊,小朋友們,聖誕老人替你們帶來了什麼禮物?”鄧肯馬上站起來,嚴肅地說:“世界上根本沒有聖誕老人。”老師雖然很生氣,但還是壓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說:“相信聖誕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

鄧肯回答:“我才不稀罕糖果。”

老師勃然大怒,處罰鄧肯坐到前麵的地板上。

人都喜歡讚美,喜歡快樂,成年的子女對父母大多“報喜不報憂”,醫生對重症病人大多都不會直言相告,這些都是善意的謊言,無論是為人還是做事,很多時候,善意的謊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們在不失真誠的情況下,要學會說善意的謊言。做人也要世故

做人怎樣才能不感到“左右為難”,不感到“裏外不是人”呢?這就要按一定的策略去做才能合格,這自然非得“世故”不可,因為世故中既有做人的格式,也有做人的訣竅。春秋時衛國的大夫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武子在該聰明時能夠聰明,該糊塗時能夠糊塗,這是非常難做的。所以孔子才說:“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也就是說,他的聰明才智,我們或許趕得上;他的裝癡賣傻,怕是難得學會的。因為這種愚蠢乃是大智慧,非“深於世故”者不可及也。

做人之所以必須世故,是因為做人實在太難,尤其是在與他人打交道時,必須掌握分寸,偶有不慎,便不是傷了對方,就是害了自己。比如魯迅先生在《而已集·小雜感》中說:“與名流學者談,對於他人所講,當裝做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道理也很簡單:完全不懂,顯得自己無知、幼稚,甚至弱智;句句都懂,則顯得對方不過如此,並無高深之處,不像“名流學者”,便會讓對方“丟麵子”。因此,最好是“偶有不懂之處”,這才使對方看起來高深,自己也不弱智,當然“彼此最為合宜”。

在現代社會中,商品經濟大潮洶湧澎湃,一方麵卷起了浪花,同時也帶起了很多沙礫,所謂物欲橫流,人心不古。你很難說別人是怎樣一個想法,實際上現代人更加封閉、更加隱秘,稍有不慎便很有可能陷入泥沼中難以自拔。

如此說來,似乎是人心險惡,步步艱難了。當然事實也並非如此,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就是說隻要是鎖就有鑰匙能打開它,有鋒利的矛也就必然有堅硬的盾。同樣的道理,人際關係處理雖不是易事,卻也可以處理得好。隻是法無定法,而這“法無定法”本身便是一種絕妙的“法”,在職者正應遵循著法無定法的有“法”之路,以不變應萬變,巧妙施法,才能立足於社會。

職場中人要順應社會、適應環境,就必須注意調整自身,真正做到謹言慎行。相對於普通人來說,職場中人就更需謹言慎行,注意自我形象。為職者的一言一行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還代表著某個組織或者某個集體的形象,同時亦有榜樣示範的性質。你的舉手投足、言談話語無不向周圍的人群展示著某種不確定的信息,而其他的人也往往會注意這些細節,以便察言觀色,所以,職場中人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上司一般都很賞識聰明、機靈、有頭腦、有創造性的下屬,這樣的人往往能出色地完成任務。有能力做好本職的工作是使上司滿意的前提,你若被人認為是無能之輩,就很危險了,但無論如何一定要學會把功勞歸於上司。

聰明的部屬總會想方設法掩飾自己的實力,以假裝的愚笨來反襯領導的高明,力圖以此獲得領導的青睞。當領導闡述其觀點後,他馬上會裝出恍然大悟的樣子,並且第一個叫好;當他對某項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辦法後,不是直接闡發意見,而是在暗地裏或用暗示等辦法及時告知領導,同時,在表麵上再拋出與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見。時間一長,盡管在群眾中形象不佳,有點兒“弱智”,但領導卻倍加欣賞,對其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