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看一看《牧師和牧童》的故事吧。
在美國,神學院畢業的學生,必須要到鄉村教會去當一定階段的牧師,一來可以豐富他們的工作經驗,二來可以鍛煉他們的韌性和毅力,為他們日後能夠更好地宣傳神學,更好地發展打下基礎。
有一位成績和各方麵表現都十分突出的學生,從一所著名的神學院畢業後,自願到一個以牧業為主、生活十分艱苦、人們的認識還比較落後的村莊去擔任牧師。為了使那裏的人們很好地接受自己,並擴大自己的影響,從而使得人們能夠更好地領會神的旨意,他準備召開一個布道大會。經過緊張而又繁忙的準備之後,他的布道大會如期召開了。但令他失望的是,他等了足足一個上午,卻隻有一個牧童來到了會場。於是他心灰意懶,準備將布道大會取消,但為了不讓牧童反感,他開始主動向牧童征詢意見。
結果牧童說:“親愛的牧師先生,要不要取消大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件事,在我所養的100隻羊中,就算迷失了99隻,隻剩最後一隻,我還是要養它。”
年輕牧師頓有所悟,決定大會如期舉行。牧師使出渾身解數,對這位牧童全力進行灌頂,想不到這位牧童竟然睡著了。牧師非常難過,卻又不好意思叫醒牧童,結果他又等了整整一個下午。到了黃昏,牧童醒了,牧師就迫不及待地問牧童:“你為什麼睡著了,難道我講得不好嗎?”
牧童回答說:“親愛的牧師先生,你講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當我在養羊的時候,絕對不會拿我最喜歡吃的漢堡給羊吃,而要拿給羊最想吃的牧草。”牧師經過一番思考,終於大徹大悟。過了不長的時間,這位牧師成為了全美國最著名的牧師。
有的人認為,這位牧師的布道大會失敗了,因為他在大多數人們不需要布道大會的時候舉辦了布道大會,並且對唯一的一位參加者講述了人家並不需要的內容;也有的人覺得,他的布道大會成功了,因為他明白了隻有從人們的需要出發對人們進行引導,才能把神學發揚光大。
事實上,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牧師布道大會的失敗在於他忽視了人們的需要,牧師後來能夠成功則歸功於他重視了人們的需要。
卡耐基說:“每年夏天,我都去梅恩釣魚。以我自己來說,我喜歡吃楊梅和奶油,可是我看出由於若幹特殊的理由,魚更愛吃小蟲。所以當我去釣魚的時候,我不想我所要的,而想魚兒所需要的。我不以楊梅或奶油作為釣餌,
而是在魚鉤上扣上一條小蟲或是一隻蚱蜢,放下水裏,對魚兒說:你喜歡吃嗎?”
如果你希望擁有完美交際,你為什麼不采用卡耐基的方法去“釣”一個個的人呢?依特·喬琪,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個高級將領,戰後依舊寶刀不老,雄踞高位,於是有人問他:“很多戰時的領袖現在都退休了,你為什麼還身居高位呢?”
他是這樣回答的:“如果希望官居高位,那麼就應該學會釣魚。釣魚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從魚兒的願望出發,放對了魚餌,魚兒才會上鉤,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不同的魚要使用不同的釣餌,如果你一廂情願,長期使用一種魚餌去釣不同的魚,你一定會勞而無功的。”為對方著想,替自己打算
卡耐基說,世界上唯一能夠影響對方的方法,就是時刻關心對方的需要,並且還要想方設法滿足對方的這種需要。在與對方談論他的需要時,你最好真誠地告訴對方如何才能達到目的。
一個不會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的人,永遠都不知道別人需要什麼。所以,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所做的努力都不會給自己帶來太大的益處,有時反而適得其反。許多生存條件優越的人、人緣較好的人通常都善於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因此,他們利用這一點既可以製約別人,也可以幫助別人,這種思考方法讓他們在人緣的維護問題上做到了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