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要注意照顧別人的心情,如果忽略了這一點,說話就容易犯忌。迎合對方的心理說話,並不是要你講假話,講違心的話,隻是讓你在不違背原則的基礎上,盡量少得罪人,一個人如果能養成這樣的說話習慣,那麼在社會上也就會更吃得開了。說話不能迎合別人心理的人,無論做什麼都會遇到阻力。
適時保持沉默
行走於社會,搏擊於商海,你會有許多與別人相持不下的時候。這時,你可以利用“沉默”這一策略,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
一個服裝廠的老板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購買他的一台舊機器,他感到非常高興。經過仔細核算,他決定以1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並想好了理由。
當他坐下來談判時,內心深處仿佛有個聲音在說:“沉住氣。”終於,買主按捺不住,開始滔滔不絕地對機器進行褒貶。賣主依然一言不發。這時買主說:“我們可以付您12萬美元,一個子兒也不能多給了。”不到一個小時,買賣成交了。
人們往往不善於等待,而等待往往是適用於各種情況的一種策略,有時片刻的沉默會產生奇特的效果。
國慶節後大甩賣期間,楊采妮去退貨。櫃台前擠滿了顧客,楊采妮要求退錢,售貨員正忙得不可開交,告訴她電器售出一概不退,然後就去為其他顧客服務了。楊采妮一聲不響地拿著電器在櫃台前等候。10分鍾後,售貨員又走了過來,楊采妮麵帶微笑,依舊在等待。售貨員也隻顧在櫃台前忙碌,楊采妮還是沉默不語。又是10分鍾過去了。這時,售貨員什麼也沒說,拿起電器走了。大約5分鍾之後,她回來了,而且,還帶著錢!楊采妮的耐心和溫文爾雅的沉靜得到了回報。
沉默並不是簡單地指一味地不說話,而是一種成竹在胸、沉著冷靜的姿態,尤其在神態上表現出一種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自信,以此來逼迫對方沉不住氣,先亮出底牌。沉默隻是人們表達力量的一種技巧,而不是本身就具有優勢力量。
在日常交往中,沉默往在會給你帶來益處。在某些場合,沉默不語可以避免失言。許多人在缺乏自信或極力表現得禮貌時,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不恰當的話,從而給自己帶來麻煩。
正確的交流由兩個方麵構成:既被人關注,又關注別人。安靜、專心地傾聽會產生強大的魔力,使談話者更加心平氣和、呼吸舒暢,連麵部和肩部都放鬆下來。反過來,談話者會對聽眾表現得更加溫和。人們逐漸發現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有時更需要忍耐和沉默。
你必須認識到沉默與精心選擇的詞具有同樣的表現力,就好像音樂中心音符與休止符一樣重要,沉默會產生更完美的和諧、更強烈的效果。
當然,在適當的時候保持緘默是好的,但是,該說的時候不說,該發言的時候完全不說話,不但不是一種美德,而且也並非安全之道。三思而後言
說話是一門藝術,在現實社會中,隻能“少說”而不是完全不說。既要說話,又要說得少,且說得好,這才是好口才。
談論別人,不可因片麵的觀察就在背後批評別人,除非這是好批評。說一個壞人的好處,別人聽了最多以為你是無知,把一個好人說壞了,那就不
僅是有損道德的問題了。
我們不能終生不說話,一切人情世故大都在說話當中。若我們話說得好,小則可以歡樂,大則可以興國;反之,我們的話說得不好,小則可以招怨,大則可以壞事。所以古人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這話真是切中要點,所以說話要謹慎。俗話說“禍從口出”,你如果說話不留心,招人妒忌,反而得不償失。“沉默是金”,意思就是提醒我們說話要謹慎。當我們身處陌生的場合,又不得不說話時,我們能做的就是謹言慎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