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圓潤融通——圓融是成功者的生存智慧(3)(2 / 3)

有時候我們寧可不說話,因為多說多錯,少說少錯。大智若愚,有學問的人總不亂說話,隻有胸無點墨的人才喜歡大吹大擂。“寧可把嘴巴閉起來,使人懷疑你的無知,也不要一開口就讓人證實你的無知。”這是一句值得大家牢記的名言。

我們要記住這樣一個原則:在任何地方和場合,我們要做到盡量少說話。沉默是值得提倡的,如果非說不可,那麼你就要留心謹慎,三思而後言,注意所說的態度、時機、內容、措辭、聲調和姿勢,學會在什麼場合應該說什麼話,應該怎麼說。這些都值得加以研究,“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我們雖然未必能達到這個境界,但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是不會錯的。

慎言是幫助你能在說話時三思,並非矯枉過正而完全不說話,即使是想保護自己,發表意見時避免遭致難堪,也該有一番說話智慧,該說的時候不說,不該說的時候又說了一大堆,都不是好的說話方法。所以,一句在適當時機、對適當對象所說的好話,都是靠日積月累的經驗。需要不斷磨煉,說話的智慧才會高人一等。

在當今社會中,人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和義務,當該提出自己的看法時卻不言語,隻是默默讓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並非聰明之舉。

傳播學中有一種理論是這樣說的,大眾的意見是一個“沉默螺旋”,出現頻率越高的言論不盡然就代表大眾的意見,那隻是少數敢發言的人所持的主張而已,其實民眾們都不太喜愛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他們怕招惹麻煩,因為民眾大多誤解了“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句話。

做人要學會變通“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句醫學上常用的術語,用在做人上也是一樣,做人如果太呆板,不知變通,往往就會處處碰壁,時時摔跤,讓你苦不堪言,痛不可說。學會保護自己

自然界經常是荊棘密布,險象環生,通過物競天擇生存下來的動物,每時每刻不在麵臨著生存的危險,麵對環境的變化,麵對天敵的威脅,為了自己的生存,很多動物選擇了用裝死來保護自己。

負鼠是一種外形酷似老鼠的小動物,生長在美洲地區的負鼠與澳大利亞的袋鼠生活習性基本相同,即母負鼠也用像袋鼠一樣的育兒袋帶著小負鼠四處活動。

負鼠如果遇到危險或突如其來的襲擊無法逃生時,它就會裝死來保全生命。為此,負鼠還得了一個“騙子”的壞名聲。負鼠“裝死”的樣子很不容易讓其他的動物識別,所以很多凶殘的猛獸—獅子、老虎、狼都不敢貿然接近剛死的獵物,負鼠的“裝死”來得突然,負鼠“裝死”使獵食者的食欲受到抑製,使它們對已到手的負鼠暫時失去了興趣,這就給負鼠提供了逃生脫險的機會。而負鼠從“裝死”的狀態突發性地撒腿逃命,等獵食者反應過來再追擊時,負鼠早已逃得無影無蹤了。

金龜子會用裝死來保護自己。農作物上麵的金龜子,隻要稍動它一下,

它就會裝死掉在地上,過會兒又活動起來。

狐狸裝死的技藝更高,它若被獵人擊中,就會迅速原地躺倒,全身癱軟,一動也不動,獵人以為它死了,就放在原處,到別處打獵去了。等獵人回來收集獵物時,狐狸早已跑掉了。

有一個故事尤為有趣。有一隻狐狸,從一個小孔鑽進一家雞舍,把裏麵的雞全吃光了。但進舍有孔,出舍卻無門。這個狐狸吃雞太多,肚腹脹大,不能再從原路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雞舍主人發現雞舍裏躺著一隻死狐,就將它拖出,打算埋到野地裏。哪知這個“死狐”一到野地,立刻就跳起來,狂奔而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