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要說關鍵話
打蛇要打七寸,否則,徒勞無功不說,還可能激它暴起傷人。說話也是如此,關鍵時候得能說得出口,否則,往往是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卻找不到施展的機會。
前不久,在浙江某市一場中高級人才招聘會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位祖籍義烏,擁有計算機仿真專業博士文憑的博士生,麵對人事經理要他做個自我介紹的簡單要求,除了一個勁地要求人事經理看簡曆外,所做的隻是不斷地重複諸如自己是哪裏人、哪個大學畢業等一些基本信息,結果,很多公司都婉言謝絕了這位博士。瑞笛恩科技有限公司的人事經理說:“我們不會招聘一位沉默寡言,連自我介紹都講不清楚的員工,哪怕他是博士。”
確實,如果一名員工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很難與其他同事溝通,也就談不上完成一個團隊的任務。
其實,不論是單個的人還是整個社會,都是一個各種因素平衡交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係統。係統必須是開放的,不能與其他係統進行溝通的係統隻能是垂死的係統。連與他人交流都成問題,即便是博士又能怎麼樣呢?善於溝通,是每一個想要成功的人必須具備的首要本領。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與合作的社會,有的人在競爭中失敗,有的人在合作中成功,這其中奧妙何在?生意場上有“金口玉言”、“利言攸先”之說;政治場上有“領導過問了”、“一言定升遷”之說;文化界有“點睛之筆”、“破題之語”;生活中常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生死榮辱係於一言”之說。可見,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是否能說,是否會說,以及言談交際相關知識能力的多寡,實在影響著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
曆史上,孔子運用口語藝術開展教育;晏子使楚口才不凡;蘇秦以雄辯之才掛起六國相印;張儀四處遊說建功立業;範雎說秦王;觸龍說趙太後;藺相如“完璧歸趙”;諸葛亮聯吳抗曹,舌戰群儒…到了近代和現代,也出了梁啟超、孫中山、魯迅、聞一多等許多能言善講的大師巨擘。
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隻有15%是依靠專業技術,而85%卻要依靠人際關係、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可見,想要成功,說話這種技能不可或缺。
張誌軍在IT界已經工作了三年,工作能力很強,也很受老板的賞識,但他不太滿意自己的薪水,準備要求老板給他加薪。但每當麵對老板,特別是當老板說出“什麼事”三個字的時候,原先好不容易鼓起來的勇氣就癟了下去,隻好找個借口搪塞過去了事。經過5次失敗後,他終於無法忍受自己的懦弱,大著膽子向老板提出了他的要求。雖然老板感到有點突然,但還是跟他就雙方的想法、要求等進行了溝通交流,並在最後對他的要求表示了認可,而且說了句話:“你為什麼不早告訴我呢?”
很多人就像張誌軍一樣,平日裏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可一到關鍵時刻就啞火掉鏈子,事後卻又免不了後悔不迭、自怨自艾。
求職時,有的人覺得提條件不好意思,於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結果得到的合同並不滿意;工作中,盡管與同事經常交流關係很好,但因為事事謙讓,結果別人風光無限,自己卻一直是兩手空空;麵對上司,雖然很注重與他們進行溝通,也懂得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但由於覺得沉默是金,說話時戰戰兢兢,生怕有一絲一毫的差錯,好的主意、好的想法都是別人提出來的,結果很難被提升,隻能選擇默默無聞。結果是白白浪費了自己的大好資源,自己抹殺了自己的價值。
拒絕不一定是一杯苦酒
幫助別人是很多人的信條,因為幫助別人是一種很好的社交方式,會使你得到良好的聲譽,同時也是一種投資,因為今天你幫助了別人,別人欠了你的人情,總會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來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