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的交情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它需要雙方長期的理解、寬容、互助來共同維係,我們要珍惜它、愛護它。當對方的要求不合自己的願望時,拒絕一定要得體,不能魯莽、輕率,將多年的友誼毀於一旦。
適其境再動其舌
說話要適合情境。所謂適合情境,就是指在說話時要求語言的運用與所處的環境相契合。事實上,也隻有語言和環境相適應時,你說的話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否則,即使話語的意思再好,也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戰國策·宋衛策》中講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個衛國人迎娶媳婦,新媳婦一坐上車,就問:“駕車的三匹馬是誰家的?”駕車人說:“借來的。”新媳婦就對仆人說:“要愛護馬,不要鞭打它們。”車到了夫家門口,新媳婦一邊拜見家人,一邊吩咐隨身的老奶媽:“快去把灶裏的火滅掉,要失火的。”一走進屋內,見了石臼,又說:“把它搬到窗台下邊,放在這會妨礙別人走路。”夫家的人都覺得她十分可笑。
上述故事中,新媳婦的三句話都是至善之言,可為什麼反被人笑呢?原因就在於時機,也就是說,她沒有掌握好說那三句話的時間和場合。
她剛剛過門,而且還在舉行婚禮,可居然指使這指使那。就算她的語氣再溫柔,別人總覺得好笑。由此可見,說話要想取得好效果,除了會說之外,與說話的環境相吻合、相協調,也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所謂語言環境,就是指說話時所處的現實環境或具體情況,而構成語言環境的因素很多,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交際場合及對話雙方的各種相關因素,如身份、職業、經曆、思想、性格、處境、心緒等。研究專家認為,語言環境可以分成內環境和外環境兩類,或分成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種。
所謂外環境就是所處的地方、時空和場合,內環境就是當時聽你說話的人,他的內心是什麼狀態或情緒如何等,講話時,尤其是在講重要的話時,一定要看清環境和對象,否則禍從口出的錯誤將很難彌補。
古代一位財主中年得子,非常高興,擺了酒席宴請親朋好友。親戚朋友見了小孩都揀好聽的話說,有的說這孩子大富大貴,將來一定會做官,有的說這小孩一臉福相,將來一定家業興旺。財主聽了心裏喜滋滋的。偏偏這時一個人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死。”此話一出,財主的好心情沒有了,酒席草草結束。
此人所講的確是真話,因為生老病死,誰也逃脫不了,但他不掌握財主的心理需求,冒冒失失講出這句話,讓人又氣又惱。
這個人亂講話,隻不過得罪了財主,頂多財主以後不再宴請他,這也沒什麼大不了,可有的時候,如果你說話不注意投其所好,不會看臉色,你可能就會前程盡毀。
人難免會遇到一些讓自己懊惱、煩悶的事,這時如果旁人能投其所好說上幾句寬解的話,他的不快自然就沒了。
一次,解縉與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整整一個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十分懊喪,便命解縉寫詩記之。沒釣到魚已是夠掃興了,這詩怎麼寫?解縉不愧為才子,稍假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數盡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隻鉤龍。”朱元璋一聽,龍顏大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