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低調做人——放下架子,才會更有麵子(1)(3 / 3)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一再告訴他的門徒:“你隻知道一件事,就是一無所知。”而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裴爾爵士則更加直白地訓導他的兒子:“你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們更聰明。”

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一種難以讓人舒心的臉色…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你認為對方會認同你嗎?絕對不會。因為你否定的不是一件事,而是對方的能力和智慧。你的直白會打擊一個人的榮耀感和自尊心,用三毛的話講,在此時,你用你的“聰明”傷害了他的驕傲。所以多數情況下,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還會進行反擊。這時,你即使搬出柏拉圖、康德、黑格爾也無濟於事。學會自省,認清自我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應該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充分看清自己並學會客觀地給自己定位。在每個人的精神世界裏,都存在著矛盾的兩麵:善與惡,好與壞,創造性和破壞欲。你將成長為怎樣的人,外因當然起作用,但你對自己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在靈魂世界裏進行自我揚棄,內省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自省是自我動機與行為的審視與反思,用以清理和克服自身缺陷,以達到心理上的健康完善。它是自我淨化心靈的一種手段,可以幫助你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選擇自己該走的路,穩步前進。

自省者審視自我,使個性心理健康完善,擺脫低級情趣,克服病態畸形,淨化心靈。自省有助於強者倫理人格的完善和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同時也成為強者的特征之一。

強者在自省中認識自我,在自省中超越自我,一步步向高標生存境界靠近,自省是促使強者塑造良好心理品質的內在動力。

自我省察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嚴峻的。要做到真正認識自己,客觀而中肯地評價自己,常常比正確地認識和評價別人要更困難得多。能夠自省自察的人,是有大智大勇的人。

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對自己的了解不僅僅是最困難的事情,而且也是最殘酷的事情。人最難認清的就是自己,而每次自我反省就是一次檢閱,一次提升,一次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自省是自我解剖的過程,用鋒利的手術刀解剖自己毫無疑問是痛苦的,但唯有這樣,自己的症結和缺陷才能真正顯露,對自我的認識也變得更加準確和深刻,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中國傳統文化一向注重人的自我修養,並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訓誡,被許多人奉為圭臬。

一代名相諸葛亮位高權重,卻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並堅持自省,乃至後人有“孔明一生唯謹慎”的評價。馬謖丟失街亭,諸葛亮在處理了相關責任人

以後,向大家表明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並上書給劉禪請求自貶。這是典型的“自省”行為,它不但沒有損害諸葛亮在眾人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提升了他的威信。

在生活中,隻有不斷地自我反省,才可以令自己不斷地進步,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晚清大臣曾國藩具備深刻的“自省”精神,他一生不斷追求“自我超越”,嚴格實踐儒家“內聖外王”的修身理念,成就了非凡的偉業。曾國藩曾經指出:“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內心是不是自欺,別人無從知道,隻有自己的心知道。”因此,真正做到自省,就是能戰勝自我。而養成自省的習慣,具備了自我修養的能力,就很容易實現“自立立人、自達達人”的成功發展目標。

我們的內心總是有一些不光彩的想法,但這並不要緊,人總是有各種各樣的不足之處,不可能樣樣都毫無瑕疵、盡善盡美,隻要你願意通過自我反省來棄惡揚善,就能日漸接近優秀完美的人格。

我們要像天天洗臉、天天掃地那樣天天自省,洗臉、掃地是為了保持表麵的幹淨,而自省卻是為了驅除心靈上的灰塵,保持內心靈魂的潔淨。

自省是淨化心靈的手段,了解自我的途徑,自我修養的最高境界,是高情商者必做的一大功課。是選擇消極地逃避,還是積極地自省,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自省就是人生旅途中的“防腐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