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改變思維——換種方法做人,換種思維做事(2)(1 / 3)

標新立異者常常能突破人們的思維常規,反常用計,在“奇”字上下功夫,拿出出奇的經營招數,贏得出奇的效果。

亨利·蘭德平日非常喜歡為女兒拍照,而每一次女兒都想立刻得到父親為她拍攝的照片。於是有一次他就告訴女兒,照片必須全部拍完,等底片卷回,從照相機裏拿下來後,再送到暗房用特殊的藥品顯影。而且,在副片完成之後,還要照射強光使之映在別的像紙上麵,同時必須再經過藥品處理,一張照片才告完成。他向女兒做說明的同時,內心卻在問自己:“等等,難道沒有可能製造出‘同時顯影’的照相機嗎?”對攝影稍有常識的人,在聽了他的想法後都異口同聲地說:“哪兒會有可能?”並列舉一打以上的理由說:“簡直是一個異想天開的夢。”但他卻沒有因受此批評而退縮,於是他告訴女兒的話就成為一種契機。最後,他終於不畏艱難地完成了“拍立得相機”。這種相機的作用完全依照女兒的希望,同時,蘭德企業就此誕生了。

老觀念不一定對,新想法不一定錯,隻要打破心理枷鎖,突破思維定勢,你也會像蘭德一樣成功。

多年前,有一家酒店的電梯不夠用,打算增加一部,於是請來了建築師和工程師研究如何增設新的電梯。專家們一致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每層樓打個大洞,直接安裝新電梯。方案定下來之後,兩位專家坐在酒店前廳商談工程計劃。他們的談話恰巧被一位正在掃地的清潔工聽到了。

清潔工對他們說:“每層樓都打個大洞,肯定會到處塵土飛揚,弄得亂七八糟。”

工程師瞥了清潔工一眼說:“那是難免的。”

清潔工又說:“那可不行,關門一段時間,別人還以為酒店倒閉了呢。再說,那也影響收益呀。”

“我要是你們,”清潔工不樂意地說,“我就會把電梯裝在樓的外麵。”

工程師和建築師聽了這話,相視片刻,不約而同地為清潔工的這一想法叫絕。於是,便有了近代建築史上的偉大變革—把電梯裝在樓外。

內行往往很難跳出圈外或站在外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他們習慣性地受製於“行規”和邏輯思維,卻常常自縛手腳甚至鑽牛角尖。他們少了許多幻想,也就失去了很多創新的機會。

打開你的思維,從原有的圈子裏麵跳出來,讓創新的思維填滿你的生活,你會發現,原來世界可以是另外一種模樣。

方法比能力更重要成功總有方法,想成功就要找方法。一種正確的方法相當於一個正確的方向,很多時候,方向比能力更重要。把問題簡單化

教授在課堂上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拿來一袋核桃和一包芝麻,還有一隻杯子。先往杯子裏放滿核桃,然後在核桃上撒了一把芝麻,芝麻順著空隙漏進去。教授說:“要想杯子裝得最滿,必須先放核桃,絕不能先放芝麻。”學生們都點點頭。

“現在,要分開核桃和芝麻,請問有什麼辦法?”教授問。

學生甲說:“我們可以利用浮力,把它們放進水中,因為兩者的密度不同,所以一個浮在水麵,一個沉在水底。多麼簡單!”

學生乙說:“找來一隻篩子,把它們放在上麵,抖動篩子,芝麻落下,剩下的就是核桃。”

“你們分別利用水和篩子,如果身邊沒有任何工具,怎麼辦?”

學生們都搔了搔頭,一時想不出什麼辦法。

“其實很簡單。隻要把它們倒在地上,撿起核桃,留在地上的就是芝麻。”

最美的藝術品總是最簡潔的,最有分量的文章也是最薄的。

複雜是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而解決問題肯定會有很多方法,但總有一個方法最簡單、最實用。事實上,把事情弄複雜很簡單,把事情弄簡單很複

雜。要想把一件複雜的事情做得簡單而有效,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這可能會涉及思想上的改變。

問題的關鍵在於轉變思維。隻有在思想深處真正地崇尚簡單,在處理問題時直奔主題,才能實現真正的簡單。如果說四兩撥千斤是中國功夫的精髓,那麼化繁為簡就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一個心理學教授開車去郊外辦事,待辦完事後發現自己的輪胎被人卸掉了一個,在附近找來找去都沒找到,於是準備動手裝上備用輪胎。可是正當他好不容易把備用輪胎扛下來準備安裝的時候,發現偷胎的人居然把螺絲也都卸走了。教授十分氣憤,心想,這下壞了,沒法安了!

正在他愁眉苦臉時,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走過來好奇地問:“伯伯,您在做什麼呀?”教授一臉無奈地說:“小偷把我的輪胎偷走了,我正準備安裝備用輪胎,誰想到這該死的偷胎賊連螺絲也偷走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