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改變思維——換種方法做人,換種思維做事(2)(2 / 3)

“那還不簡單?”小男孩頑皮地答道。教授吃驚地看著小男孩。“您隻要將其他三個輪胎中的任何一個螺絲拆下來安裝這個備用輪胎不就可以了嗎?”

教授大為好奇:“請問小朋友是怎麼想到這個辦法的?”

小男孩嘻嘻笑了一聲說道:“我們搭積木蓋房子時,有很多積木是可以卸下來的啊,其他的積木還可以再蓋一個房子的。我感覺三個螺絲也行,不一定非得四個螺絲吧?”

“三個也行!”多麼簡單的道理,可是我們卻很難想到它。很多時候,我們都被眼前的問題弄得焦頭爛額。在求解的時候,習慣於尋找最複雜、最保險的解決方案,結果把事情想得複雜了,費盡力氣卻找不到答案。

把簡單的事弄複雜容易,把複雜的事做簡單卻需要智慧。這需要我們凡事找規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在真正掌握問題本質的基礎上,以效率和效果為出發點,力求用簡單的方式解決問題。倘若把事情搞複雜,很多事情都會難以解決。

找對方法好做事

愛荷華州的農民以種植土豆為生,他們每年都習慣將收獲的土豆按體積不同分為大中小三類,然後分類包裝,以不同價格出售。分類包裝占用了他們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可是有一個農民卻從來不這樣做,他是當地農民中收入最高的人。

有一天,他的一位鄰居忍不住問他:“為什麼你從來不用對土豆分類?”他回答道:“其實道理很簡單,我隻是把所有的土豆裝上車,然後將車開到最崎嶇的路上。經過10公裏山路的顛簸,小的土豆自然會滑到下麵和四周去,而個頭較大的土豆則會自然留在上層和中央。”

這個道理不僅適合於土豆,也能給人以某些啟示。

還有一個老故事,講的是一個年輕人跟著一位老師傅在山上學手藝,沒幾年,年輕人就覺得自己已經學好了想要下山。師傅沒說什麼,隻讓他提來一隻桶,並吩咐他把桶裝滿石頭。年輕人很快就把石頭裝了進去,師傅問他:“裝滿了嗎?”他點了點頭說:“滿了。”師傅又指了指不遠處的一堆沙說:“那你再把那些沙子裝進去,看還能不能裝得下。”年輕人拿著沙子往桶裏倒,沙子果然順著石頭的縫隙漏了進去。這時,師傅又問他:“這次裝滿了嗎?”他自信地回答:“這次真滿了。”師傅不再言語,轉身走進房子,舀出一瓢水慢慢地把水倒進了水桶,水很快就滲了進去。徒弟啞口無言。

這個故事最明顯的寓意是讓我們明白:做人做事應當謙虛,不自滿,隻有不斷地充實自己,生活才會更加充實、豐富。現在,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釋,那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放在桶裏的石頭、沙子和水,桶雖然大,但是容量畢竟有限。如果不是按著石頭、沙子、水的順序放,而是顛倒過來,這些東西就不可能全放下了。所以,不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講究方法。

在航海的年代,曾經有一位第一次出海的年輕水手。當船在北大西洋遇上大風暴的時候,他受命爬上高處去調整風帆使它適應風向。在他向上爬的時候,他犯了個錯誤—低頭向下看。顛簸不定的輪船和波濤洶湧的海浪使他非常恐懼,他開始失去平衡。正在這時,一位有經驗的水手在下麵向他大喊:“向

上看!向上看!”這個年輕的水手按照他說的話做了,又重新獲得了平衡。

有些事本身並不難,之所以很多問題遲遲不能解決,就在於我們沒有能夠找到正確的方法。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我們遇到問題最先要做的不是去著手解決問題,而是先找到能夠快速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方法比能力更重要,很多時候,我們可能不知道“正確的道路”究竟在哪裏,那麼,就讓我們先停下自己手頭的工作,然後去找方法,隻有方法對了,所有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所有的事情才能做得得心應手。為你的成功找方法

方法總是會有的,能不能找到,就看你是不是主動去找。在任何時候,主動去找辦法的人,最容易取得成功,也最容易從普通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公司和領導眼中的關鍵人物。

辦法總會有的,就看你怎樣去想。突破你的思維局限,戰勝對艱難的畏懼,並下決心去努力,你就能越來越多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越來越智力超群。

福勒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個黑人佃農家的孩子,9歲之前以趕騾子為生,這並不是什麼特殊的事,大多數佃農的孩子都是很早就參加勞動的,但小福勒與他的朋友有一點不一樣:他有一位不平常的母親。他的母親不肯接受這種僅能糊口的生活,她知道自己貧困的家庭被一個繁榮昌盛的世界所包圍。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覺得其中一定有些蹊蹺。因此,她常同兒子談論她的夢想:“福勒,我們不應該貧窮。我們的貧窮也不是由於上帝的緣故,而是因為你的父親從來就沒有產生過致富的願望,我們家庭中的任何人都沒有產生過出人頭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