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淡泊明誌——平凡才是人生真境界(2)(2 / 3)

功成名就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並不難,隻要用勤奮和辛勞就可以換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拚搏。就一般情況而言,你多得一份功名利祿,就會少得一份輕鬆悠閑。而一切名利,都會像過眼煙雲,終究會逝去,人生最重要的,還是一個溫馨的家和腳下一片堅實的土地。

曠世巨作《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契爾說過:“直到你失去了名譽以後,你才會知道這玩意兒有多累贅,才會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麼。”盛名之下,是一顆活得很累的心,因為它隻是在為別人而活著。我們常羨慕那些名人的風光,可我們是否了解他們的苦衷呢?淡泊名利才能從容人生

人生得失無定時,要笑看人生起伏。麵對失去我們要坦然,胸襟豁達一

些,眼光長遠一些,隻有摒棄不必要的留戀與顧盼,才能集中精力耕耘出更美好的未來。

從前,有一位老人上街去趕集,不小心丟失了一匹馬。鄰居們都替他惋惜,老人卻說:“我雖然丟了一匹馬,但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眾人聽了,都感到老人很可憐。過了幾天,丟失的馬跑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來了一匹騾子。眾人見了紛紛羨慕不已。可是,老人卻憂心忡忡地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一件壞事情呢?”

大家都以為老人一定是讓好事給樂瘋了,以至於連好事壞事都分不清。幾天後,老人的兒子騎著騾子在院子裏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斷了。

鄰居們都過來勸老人不要傷心難過。不料,老人笑著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大夥兒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無不奇怪地悻悻離去。

事隔不久,戰爭爆發了,凡是身體健康的年輕人都被拉去當了兵,大多數人都戰死沙場,沒能再回來。而老人的兒子因為腿瘸沒有應招當兵,待在家裏平安無事。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的成語典故。

在現實生活中,名譽和地位常常被作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所以追求一定的名聲、地位和榮譽,已成為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在很多人心目中,隻有有了名譽和權力才算是實現了自身價值。

能使一個人滿足的東西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人生天地之間,轉瞬來去,就像是偶然登台、倉促下台的匆匆過客。人生既然如此短暫,活著就要珍惜人生,不能貪圖權勢。

從容是一種心態,同時也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方法,一種堅持的方法。學會以淡泊之心看待權力地位,不僅是免遭厄運和痛苦的良方,也是一種超然於世外的智慧。

我國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就是一個淡泊名利、寵辱不驚、從從容容的人。

當年,馬老因“新人口論”遭遇無端的批判,並錯誤地被撤銷北大校長職

務。那天,他正在家裏“接受隔離審查”,他的兒子從外麵回來,說:“爸,你被撤職了!”

他當時正在看一本書,就淡淡地答了一聲:“噢!”十幾年後,國家為馬寅初先生平反昭雪,又恢複了他北大校長一職。他的兒子又從外麵回來,告訴他:“爸,你官複原職了!”他當時也是在看一本書,也同樣淡淡地答了一聲:“噢!”視榮辱為等閑,置得失為莞爾,此為何種心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從容,也就是那種持久的心理定力。這種定力,不是輕易就可具備的,它需要接受深刻的心靈修煉,既包括意誌、信念的修煉,也包括品行、人格的修煉,甚至還包括心靈的磨難。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更好。人們總是在各種可能的條件下,選擇那種能為自己帶來較多幸福或滿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還有另一種活法,那就是甘願做個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飯,布衣短褐,以冷眼洞察社會,靜觀人生百態。這樣,才能品味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樂。安適的生活比金錢更重要

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在草地上刨蟲吃,突然公雞刨出了一塊閃亮耀眼的東西,那是一塊足有3克拉的鑽石。“哦,親愛的,”母雞高興地說,“我們把它帶回去好嗎?它太美了!”公雞搖搖頭:“不能那樣做,萬一鑽石被主人發現了,他一定認為還有別的鑽石被我們吞掉了,然後就會宰掉我們找鑽石,我們就再也不能在草地上散步、捕蟲吃、曬太陽了。”公雞說完,一腳就將鑽石踢入草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