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漢戶部街的名吃(1 / 1)

吃貨情結

第1道菜:蔡林記(4元)——“熱幹麵”是當地的標準早餐,算是武漢的培根和雞蛋(或者百吉餅和奶油幹酪),也是我去那條小巷的初衷。提前煮好的麵條在熱水裏過一下,然後加入芝麻醬、蔥花、醬油和另外幾種我叫不上名字的蔬菜和液體。熱幹麵豐盛、鮮美,不太辣。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成百上千萬的武漢人要以吃這種麵來開始新的一天。

第2道菜:豆皮(5元)——這是來武漢必須品嚐的第2種早餐。它是把糯米和蔬菜、豆子等原料混合在一起,然後用豆皮卷起來,煎至金黃。豆皮很美味,但是裏麵裹的東西我大部分都給扔掉了。我還不夠“中國化”,早餐不能又吃麵條又吃大米。

第3道菜:西藏青稞餅(3.5元)——我看見一個男人從一個筒狀泥爐中取出一個發燙的圓形扁餅,上麵布滿了芝麻。就是在這時我產生了設計一個“精選菜單”的想法。我已經吃得夠飽了,足以撐到午餐時間,但誰能抵擋住剛出爐5秒鍾的麵包(實際上是西藏大麥餅)呢?餅的四周很脆,中間柔軟。它當然會燙到你的舌頭,但同時又很美味,讓你覺得這錢花得太值了。

第4道菜:餛飩(5元)——重要的旅行規則:如果你看到有人排隊,那你就先排上,然後再提問。但是在武漢,提問(比如“你會說英語嗎?”)隻會碰上茫然的目光,所以在這裏,我會在等待的過程中找到答案。江明餛飩館的顧客們把錢交給推車邊的一個男人,附近一張桌子邊的兩個女人小心地把絞碎的豬肉包到薄薄的麵皮裏,擰成意大利餃子大小的餛飩。那個男人穿著圍裙,上麵寫著“武漢風情街”,他給每個付過錢的顧客備好碗,往碗裏放入切碎的綠色蔬菜、黑胡椒和一點兒味精,然後等著餛飩煮熟。先舀入清湯,最後舀入滿滿一漏勺柔軟、多汁的餛飩。在武漢寒冷的冬季的早晨,吃上這麼一碗熱騰騰的餛飩,真是太完美了。

第5道菜:木瓜汁(8元)——有幾個小販售賣五顏六色的果汁,這些果汁都是現場製作,供應的方式像泡沫紅茶。杯子現場用箔紙密封,然後用吸管刺破,吸管很粗,可以把木薯珍珠丸子吸上來,不過我的果汁裏一個珍珠丸子也沒有。這道菜算是用來清口的吧。

第6道菜:煎牛蛙(12元)——該休息一下了,所以我在“小巷”裏閑逛。小販越來越多,一個挨著一個,路人們一邊走一邊大塊朵頤,但我不知道他們吃的是什麼。一個十多歲的女孩從我身邊經過,她盒子裏的東西我認出來了:牛蛙。盡管頭被去掉了,而且被煎過了,但是仍然很好認,它四腳張開被串在兩根烤肉扡上。賣牛蛙的小攤就在前麵不遠處,一個年輕女人麵前擺著三個金屬托盤,上麵堆放著串好的牛蛙,這些牛蛙都有著完整的蹼趾和多肉的大腿。我指向其中一個,她煎好後,打手勢問我要不要把它剪開,串在兩根扡子上。我同意了。蛙肉多得讓我感到意外(你很可能聽說過,有點像禽肉),辣椒多得嚇人(辣度相當於布法羅辣雞翅中超辣的那種)。我發覺自己在啃牛蛙的脊柱,心想法國人為什麼隻吃蛙腿呢,真可惜。

第7道菜:油炸圈餅(5元)——我正想著不吃別的了,忽然想到該吃甜品了。我把這種甜點稱作“油炸圈餅”(其實是“糍粑麵窩”——譯注)是因為我不知道它中文叫什麼(請在下麵自由地發表你的看法吧)。它既不像“鄧金甜甜圈”(Dunkin'Donuts)那麼脆,也不像“卡卡圈坊”(KrispyKreme)的甜甜圈那麼蓬鬆。它的外麵像一層超細玻璃纖維(很好吃),裏麵黏黏的(非常好吃)。

第8道菜:烤生蠔(10元3個)——“從油炸圈餅到烤生蠔”的轉換隻能在極端情況下進行,但是當時就是極端情況。我肚子撐得不得了,想找個口出去,但是看到一群人聚在一個男人周圍,他在照看一個窄窄的烤架。我把頭探進去,看見他正舀著一小勺大蒜,往生蠔和扇貝上倒,扇貝還保留著一半的殼。(扇貝裏還有一點兒粉絲。)大蒜與生蠔天然的汁液融合在一起,滋滋作響。我必須得騰出肚子吃最後一道大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