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情結

人說“三百五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我一直深信不疑。剛畢業的大學生,貼個手機膜也可以月入過萬五;小巷子裏的小裁縫也能隨心而作,有事沒事就關張出門旅行;賣涼菜的不到晚上六七點連人影都看不到,一旦出現攤前就擠滿人——我這說的是展覽路上的那家,十個手指頭也算不過來的不是那不到半平米小方桌上的涼拌菜品類,而是排隊的人和每天可觀的收入。

最近下巴張了一圈痘,可是每天從瑜伽館裏出來都還是在他這裏買上兩塊錢的涼拌藕片——偶爾會被鄙視,因為排著隊的至少也是五塊起步,不買夠三樣都不肯走,老板有時候忙起都懶得給我稱,直接夾兩筷子掂一掂就給我,然後說“可能三塊錢都有了”。不管是兩塊錢還是三塊錢,一般還沒走出展覽路(不超過三分鍾的路程)就被吃光了,沒吃夠的時候恨不得連袋子上的湯汁和辣椒末都添幹淨。

因為涼拌藕片的關係,近來常想起阿男同學——她在少有辣椒的上海看著我發的微信一邊流口水一邊抓狂,但作為一個地道的東北人,她這麼嗜辣(但其實吃不了很辣)也是很費解的——動不動就跟我念叨我娘做的荷包辣椒和路邊的涼拌藕片,電話裏隱約還能聽見她咽口水的聲音。我想,如果不是在打電話,而是在電腦前看圖片敲字,她的口水可能會滴在鍵盤上。

如果說對於一個地方有著深刻的記憶,那無外乎是人和美食。南昌讓人記憶深刻的除卻瓦罐湯、涼拌粉、炒粉一類,再就是街頭巷尾都能看見的涼拌藕片一類辣拌菜。而對於阿男來說,南昌讓她記憶深刻的應該是我們這群同學和涼拌藕片之類辣菜。經營這些不一定都是固定的小店,很多好吃的涼拌辣菜都是流動攤販經營,像涼拌藕片這種多到讓人發膩卻永遠深受歡迎的小菜大部分都擠在鬧市區的小巷子裏或者中小學附近。撇開可能被管理的客觀因素,這些攤販們偶爾也會看天氣看心情決定在哪兒支起他們的木頭架子。

印象裏最深的還是中山路與步行街這片區域,時不時總能聽見有人叫賣“涼拌藕片”、“麻辣藕片”。一轉眼,就能看見路邊上擺滿的攤子裏有那麼三四個擺著被紅辣椒丁裝飾得滿滿的醬色藕片,一盆盆的,讓人食欲大開。再一低頭瞧,迎麵的小孩、女人一隻手裏都捧著透明的食品袋一邊嚼著、一邊唏噓著,另一隻手還要在臉旁扇著風。偶爾也會有辣食高手跟攤主埋怨:“怎麼你家的藕片沒有以前的辣、以前的香了?”這時候店主就會有點不高興地扯著嗓門:“姑娘,都是一樣的喲!辣椒都是炒過的。我炒的時候都辣得流眼淚了。”隔天,姑娘若是在附近的另一個地方遇見賣藕片的攤主,攤主一定會給多兩大片跟她說:“昨天的辣椒炒得香,你嚐嚐看是不是跟以前一樣的?”姑娘一定嬉笑著說:“辣,爽脆,就是這個味兒!”我和阿男同學也做過這樣的事情,吃起時總是嫌棄拌得不夠辣,吃完了唏噓到流眼淚說不出話卻又覺得買少了。

涼拌藕片這種小菜,雖難登大雅之堂,但因為有著濃厚的市井味兒,很難叫人忘懷。阿男電話裏每每說起時,我就說那你來吃嘛,可拉著長長的電話線,我們都知道不容易。大概,那樣一種味道裏除了食物本身誘人的香辣,彼時還有激起她自我挑戰的欲望,而現在則更多了一份對於過往的懷念和回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