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做最聰明的消費者:消費與經濟學(2)(1 / 3)

單就一種現象而言,天底下到處都有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現象。很多“北漂”的人們選擇在北京城郊結合部租房子住,但是那裏的居住環境比市區要差,交通也不太便利,其房屋的性價比也比較低,房屋一般比較簡陋。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城鄉結合部,其背後的原因就是,雖然城鄉結合部的租房價格不斷上漲,但相比主城區而言價格還是比較便宜,對於剛剛在北京立足的年輕人來說,選擇在這裏租房還能享受到相對便宜的房租,哪怕房子的性價比並不高。

其實在股票市場上也存在吉芬現象,如某一種股票價格上揚的時候,人們都會瘋狂搶購這種股票。而當一種股票的價格下跌的時候,購買這種股票的人反而很少,擁有的人也希望盡快拋出去。人們越高越買,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股票價格升高,說明投資者有利可圖。

經濟學家認為,吉芬現象是市場經濟中的一種反常現象,是需求規律中的例外,但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是人們無法回避的。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吉芬現象總是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當年的愛爾蘭,人們越高越買是人們在貧困中為了維持生存的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在非常災難時期,人們越高越買是出於一種恐慌心理,害怕以後價格會漲得更高。而一些首飾、服裝、禮品等,人們越高越買則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身價,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吉芬現象還常常被商家利用。比如在“非典”時期,個別商家就是利用了人們的恐慌心理,哄抬物價。而為了迎合部分高消費群體的需求,商家也不失時機地推出了高價禮品,價格越高,越能夠顯出對送禮對象的高度重視。於是中秋節出現上萬元一盒的月餅,飯店裏出現數十萬一桌的飯菜也就不足為奇了。

【知識鏈接】

正常商品與低檔商品

需求量隨消費者的實際收入上升而增加的商品稱為正常商品。需求量隨消費者的實際收入上升而減少的商品稱為低檔商品。

一個普遍的現象是,當人們的口袋越來越鼓時,他們就越來越在意消費商品的檔次:在有能力“鳥槍換炮”的時候,人們通常不會浪費這種能力。據此,我們可以把商品分為兩種:正常商品與低檔商品。對前者的消費會隨人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對後者的消費則恰恰相反。

節儉為什麼反而會導致衰亡——節儉悖論

【軼聞趣談】

十八世紀初,有一個名叫曼德維爾的荷蘭醫生寫了《蜜蜂的寓言》一本書,講的是一個蜜蜂王國的興衰史。

最初,一群蜜蜂為了追求豪華的生活,大肆揮霍,結果這個蜂群很快興旺發達起來。後來他們放棄了奢侈的生活,崇尚節儉,結果整個社會凋敝,最終被對手打敗而逃散。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私人的罪過,公眾的利益”,意思是浪費是“私人的罪過”,但可以刺激經濟,成為“公眾的利益”。這部作品在當時被法庭判為“有礙公眾視聽的敗類作品”,但是200多年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從中受到啟發,提出了“節儉悖論”。

【經濟學聊天室】

蜜蜂的故事說的是“節儉的邏輯”,在經濟學上叫“節儉悖論”。在西方經濟學說史上,節儉悖論曾經使許多經濟學家倍感困惑,但經濟學家凱恩斯從故事中卻看到了刺激消費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眾所周知,節儉是一種美德,既然是美德,為什麼還會產生這個悖論呢?從理論上講,節儉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以個體而言,如果某個家庭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凱恩斯卻認為,節儉對於經濟增長並沒有什麼好處。實際上,這裏蘊涵著一個矛盾:公眾越節儉,降低消費,增加儲蓄,往往會導致社會收入的減少。

因為人們的收入通常有兩種用途——消費和儲蓄,而消費與儲蓄成反方向變動,即消費增加儲蓄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以,儲蓄與國民收入呈現反方向變動,儲蓄增加國民收入就減少,儲蓄減少國民收入就增加。根據這種看法,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通過增加總需求而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就會促進經濟繁榮;反之,就會導致經濟蕭條。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蘊涵邏輯矛盾的推論:節製消費增加儲蓄會增加個人財富,對個人是件好事,但由於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蕭條,對國民經濟卻是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