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做最聰明的消費者:消費與經濟學(1)(1 / 3)

大瓢為什麼無用——使用價值

【軼聞趣談】

《逍遙遊》講了一個“大瓢無用”的故事。

惠施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粒大葫蘆種子,我把它種了下去,沒想到培育出來的葫蘆太大了,竟然能在裏麵存放五石糧食。我想用它來存水,可是這皮太脆,沒有力量承受;我把它剖開當瓢用,可是它太大,沒有水缸能夠容納它。它太大,大到了無所適用的地步,所以我一生氣,就把它給砸碎了。”

莊子笑笑說:“以我之見,不是瓢大而無用,而是先生不懂得如何使用。您沒有聽說過嗎,過去宋國有一個人,善於配製不龜手的藥,正因為有這種技能,所以他家世世代代都在從事漂洗紗絮的工作。有一位南方的客人聽說這件事後想花百方金子買他家的藥方,這個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商量起來。大家都說:‘我們家世世代代從事漂洗紗絮工作,一年下來頂多不過掙幾方金子。現在隻是出賣不龜手的藥方就能得到百方金子,這麼好的事情哪有不做的道理呢?’於是便把藥方賣給了人家。那位客人將這個方子獻給了吳國的國王。後來,吳國與越國進行水戰,用這個方子製藥,塗在手上防凍裂,而越國將士卻個個皮裂指腫,難以使用兵器,被吳軍打得大敗而逃,最後隻好向吳國獻地乞降。同樣一種藥方,作為一種不裂手的技術,並沒有發生變化,可是一種人用這漂洗紗絮,而另一種人卻能用它擴展疆域。這是在使用方法上的區別呀。現在先生有一個可放五石糧食的葫蘆,為什麼不把它剖開做成小舟漂浮於江湖之上,而卻在那裏為其沒有用處而犯愁呢?”

【經濟學聊天室】

莊子重點論述了大瓢的使用價值,大瓢不能存放糧食,不能當普通的瓢用,但是仍舊有它的使用價值——可以做成小舟。

簡單來說,使用價值就是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糧食能充饑,衣服能禦寒。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形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空氣、草原等自然物,以及不是為了交換的勞動產品,沒有價值,但有使用價值。我們為什麼要購買某種物品,其背後的原因在於這種商品具有某種使用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

實際生活中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物品的使用價值總是相對於人的需要而言的,因而是在人與物之間需要與被需要的關係中產生的,離開了這種關係,物品就無所謂使用價值。消費者在購買和消費一種商品時,的確隻對該種商品的具體的有用性感興趣,即看中的隻是商品的具體的使用價值。消費者之所以購買糧食,是因為糧食可以滿足吃的需要,之所以購買衣服,是因為衣服可以滿足穿的需要。

通常情況下,同一事物蘊涵著多種使用價值;同一使用價值又可由多種事物表現出來;同一事物對於不同使用主體可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同一事物對於同一使用主體在不同使用時間或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又可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價值是不同於交換價值的:首先,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交換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其次,使用價值是永恒的範疇,交換價值隻有在商品上才能得到體現。再次,使用價值的存在不以交換價值的存在為前提,而具有交換價值的物品必定具有使用價值。最後,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是為了獲取交換價值,商品消費者是為了獲取使用價值,隻有通過交換才能解決二者的矛盾。

使用價值反映了事物對於人類生存和發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大千世界裏各種事物以千姿百態的使用價值為人們所喜愛,構成了人們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內容,人們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這些事物的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