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聊天室】
經濟學的基本前提是承認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也就是說,人們行為的目標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當老人對小孩們的激勵逐漸減少時,小孩們都認為自己的利益已經受到損害,不願意再陪老人玩了。在這些小孩看來,過來玩是因為有金錢的激勵,當激勵減少時,他們當然憤憤不平。老人就是成功運用反激勵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什麼是激勵機製呢?一種製度把個人利益與組織整體利益統一起來,讓個人在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實現了組織的整體利益,這樣的製度就是激勵機製。激勵機製一旦形成,它就會內在地作用於組織係統本身,使組織機能處於一定的狀態,並進一步影響著組織的生存和發展。
在能力一定的情況下,激勵水平的高低將決定其工作成績的大小。綜合運用多種激勵方法是有效提高激勵水平的一大法寶。激勵機製是否產生了影響,取決於激勵方法是否能滿足個人的需要。主要的激勵包括如下幾種:
一是物質激勵。通過滿足個人利益的需求來激發人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隻對成績突出者予以獎賞,如果見者有份,既助長了落後者的懶惰,又傷害了優秀者的努力動機,從而失去了激勵意義。
二是精神激勵。通過滿足個人的自尊、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較高層次上調動個人的工作積極性。精神激勵主要有目標激勵、榮譽激勵、感情激勵、信任激勵、尊重激勵。
三是任務激勵。讓個人肩負起與其才能相適應的重任,由社會提供個人獲得成就和發展的機會,滿足其事業心與成就感。
四是數據激勵。明顯的數據對人產生明顯的印象,激發強烈的幹勁。數據激勵,就是把各人的行為結果用數字對比的形式反映出來,以激勵上進,鞭策後進。
五是強化激勵。對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即正強化,使之能繼續保持;對不良行為給予否定與懲罰,即負強化,使之能記住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激勵機製對個人的某種符合組織期望的行為具有反複強化、不斷增強的作用,在這樣的激勵機製作用下,組織不斷發展壯大,不斷成長。此外,盡管激勵機製設計者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激勵機製的運行,能有效地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實現組織的目標,但是,無論是激勵機製本身不健全,還是激勵機製不具有可行性,都會對一部分人的積極性起抑製作用和削弱作用,這就是激勵機製的致弱作用。
【知識鏈接】
雙因素理論
美國行為科學家弗雷德裏克·赫茨伯格提出來雙因素理論,即保健——激勵因素理論。該理論認為,各種因素的激勵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樣的。
具體說來,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監督、人際關係、物質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當這些因素惡化到人們認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時,就會產生對工作的不滿意。但是,當人們認為這些因素很好時,它隻是消除了不滿意,並不會導致積極的態度。
那些能帶來積極態度、滿意和激勵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勵因素”,包括:成就、挑戰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責任,以及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如果這些因素具備了,就能對人們產生更大的激勵。
從這個意義出發,赫茨伯格認為傳統的激勵假設,如工資刺激、人際關係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等,都不會產生更大的激勵;它們能消除不滿意,防止產生問題,但這些傳統的“激勵因素”即使達到最佳程度,也不會產生更大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