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人人都是理性經濟人,都是理性且自利的,社會秩序不會變得紊亂?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經濟學家給出了回答:“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處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也就是說,人人都是理性經濟人,更能在客觀上維護社會的秩序。
可以說,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的根基,沒有理性經濟人假設,就不能正確認識經濟規律,也不可能製定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但另一方麵,我們也應該要看到理性經濟人隻是一種人性假設,在現實生活中,人不可能處處都以經濟人的視角觀察世界。如果一味把理性經濟人的觀點運用到一切生活準則中,生活將不可避免會有點變味。
經濟學認為所有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並不是讚揚利己性,隻是承認它是無法更改的人性,承認理性經濟人的存在隻是對人類趨利本性的一個認識和引導。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我們不可能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不擇手段,我們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以及法律製度的約束。
【知識鏈接】
道德人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闡述了人性不同於經濟人的另外三個方麵:同情心,正義感,行為的利他主義傾向。這些是人的道德性的體現,這種倫理思想後來被發展成“道德人”理論。
1美分硬幣為什麼成為“雞肋”——成本與收益
【軼聞趣談】
鑄造1美分硬幣需要黃銅、青銅和鋅,甚至不鏽鋼等原料,從1982年起,開始采用以鋅為主的原料。1美分硬幣的正麵是林肯總統的頭像,背麵是林肯紀念堂。
早年,1美分在美國可以買到1磅麵包,但隨著長年的通貨膨脹,1分錢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美國財政部屬下的造幣局宣布,由於金屬價格猛漲,生產1美分硬幣的成本已高達1.2美分,超過了1美分本身的價值。因此,有輿論呼籲,除非商品經濟學有某種改變,否則應當讓1美分硬幣退出市場。
其實,“廢除1美分硬幣”運動早在1989年就出現了,該運動創始人高爾說,如今再花1.2美分去製造1美分硬幣,顯然是荒謬之舉。2002年蓋洛普公司的調查也發現,58%的美國民眾因為1美分麵值太低,收到1美分硬幣後從來不使用,而是存放在儲錢罐或抽屜裏,還有2%的人幹脆扔掉。結果,在街道、汽車、沙發、海灘,甚至垃圾堆裏,都很容易發現1美分硬幣。
【經濟學聊天室】
1美分硬幣的鑄造成本高達1.2美分,對於國家造幣局來說無疑是成本太高而收益過小。當然作為國家造幣局而言,並不總是以成本和效益作為考量標準。但是作為市場中的經濟人,不能不考慮到成本效益問題。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範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稱之為成本。成本是為達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應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計量。在經濟學中,幾乎任何成本都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
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計算成本。比如說你打算開一家服裝店,在計算成本時,你可能會考慮到店麵的房租、進貨的費用、借款的利息、付給雇員的工資、水電費、稅金等。在扣除這些費用之後,你認為自己還會賺到錢。但這樣的計算是不完全的:你漏掉了自己的工資,你墊付的資金的利息,還有開服裝店的機會成本等。隻有把這些成本也考慮在內,才能決定開服裝店是否值得。
因為我們都是理性的經濟人,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看付出多少成本和獲得多少收益。而要獲得收益,就必須進行成本與收益的分析,如果成本大於收益,一般都是不會去做的。
我國古代有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的精神為毛主席所稱道,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愚公移山絕對不是精明的經濟學選擇。從經濟學的成本收益角度來說,挖山的成本過高,需要子子孫孫無數代的付出,收益僅僅是方便了愚公後代的出行。與搬家相比,移山顯然是成本高、收益低。當然,作為一種精神,“愚公移山”代表著執著與堅持,受到人們的尊重,這和經濟學不能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