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較比幹多一竅:經濟學的思維(1)(1 / 3)

“君子國”裏為什麼也有討價還價——經濟人

【軼聞趣談】

我國清代小說《鏡花緣》一書杜撰了一個君子國。在君子國裏,人人都大公無私,絕不存有半點私心。

君子國也有交易行為,但賣者卻少要錢,而買者卻要多給錢。以下是其中的一幕場景:

買東西的人說:“我向你買東西所付的錢已經很少了,你卻說多,這是違心的說法。”

賣東西的人說:“我的貨物既不新鮮,又很平常,不如別人家的好。我收你付價的一半,已經顯得很過分,怎麼可能收你的全價?”

買東西的人說:“我能識別好貨物,這樣好的貨物隻收半價,太有失公平了。”

買東西的人又說:“如果你真想買,就照前價減半,這樣最公平。如果你還說這價格太低了,那你到別的商家那兒去買,看還能不能買到比我兒這更貴的貨物。”

他們一番爭執不下,買東西的人給了全價,拿了一半的貨物轉身就走。賣主堅決不讓走,路人駐足觀看,都說買東西的人“欺人不公”。最後,買東西的人拗不過大家,隻好拿了上等與下等貨物各一半才能離開。

【經濟學聊天室】

說到人的本性,我國古代聖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性是善良的,荀子則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是邪惡的。千餘年來,關於人性的本源究竟是什麼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在經濟學世界中的人性假設則是:理性經濟人。

理性經濟人,又稱作“經濟人假設”,經濟學正是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下研究資源既定時的利益最大化問題:對個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對企業是利潤最大化和企業資產價值最大化,對國家而言就是GDP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換句話說,經濟學認為所有人都是理性經濟人,就是一切行為的目標隻為個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君子國”中的人人利他的思想和行為是不會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出現的。

理性經濟人假定人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一段話對理性經濟人有較為清晰的闡述:“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亞當·斯密的這段論述向我們表明:人和人之間是一種交換關係,能獲得食物和飲料,是因為每個人都要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在經濟學世界裏,千差萬別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滿足的理性的人。它包含兩層意思:人是自利的,同時人又是理性的。也就是說,每個人做事情都是為了有利於自己,並且每個人都知道做什麼事情和怎樣做事情才能有利於自己。

顯然,經濟人都是自利的,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追求。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麵臨若幹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但有一點需要指出,自利並不完全等於自私。舉個例子說,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由於相信上帝,充滿了行善的願望,他人得到幸福時,他會覺得自己也幸福——他是自利的,但並不自私。

經濟人的理性思維,就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都會用最好的辦法去實現自己的利益。當然,這裏的“理性”指的是有限理性。因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的行為受到各種因素的製約,如占有信息的多少、理智和聰明的程度以及外部條件的複雜多變使人難以駕馭等。但是,盡管如此,每個人還是會盡力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策。趨利避害既是每個人的本能,也是他的理性使然。在經濟活動中,人人都是理性經濟人。比如說買一件商品時,都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絕不會希望買“物次價高”的商品,因為在經濟活動中他會保持自利性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