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圖像學視角分析傑夫·沃爾攝影作品(1 / 2)

以圖像學視角分析傑夫.沃爾攝影作品

戲劇與影視學

作者:董亮

【內容摘要】加拿大攝影師傑夫·沃爾以攝影作為創作媒介,其影像背後滲透著他對西方藝術史的思考,同時其作品大多參與到對社會議題的討論。文章以圖像學的視角,從圖像的內涵和外延層對傑夫·沃爾的作品進行分析,以此來解剖其作品中所隱含的社會性議題,同時可拓展人們對於攝影這一極具當代性的媒介的思考。

【關鍵詞】內涵外延存在

作品名為《拉爾夫·埃裏森,〈隱形人〉的前言之後》,是由加拿大藝術家傑夫·沃爾於1999年至2001年拍攝的。從作品的標題可以看出,傑夫·沃爾對這張照片的構建源於一部經典小說的前言。這部小說在美國有極大的影響力,其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種族歧視,黑人個體同馬克思主義的關係以及當時美國盛行的個人主義等問題。小說的前言中,以一位不知名的黑人作為小說中的男主角,他聲稱在白人看來,他猶如一個隱形人。他居住在一個從白人那裏租來的地下室內。觀察傑夫·沃爾的這幅作品,整張照片充滿了細節:掛在牆上的燈泡、便攜式唱片播放器、沙發、鞋、電源插座、懸掛著的床單等。如果沒有標題的話,人們根本無法推斷出這張照片在表現什麼。若想看懂和讀懂這幅作品,對小說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而這一問題將人們引入了語言同攝影的關係中。維克多·伯根說:“即便沒有文字說明的‘藝術’照片,在被觀看的那一刻,也受到語言的侵犯:在記憶中、聯想中截取不斷混合與相互交換的詞和形象。”小說、攝影作品的標題均可被看做對攝影作品的文字說明,觀看傑夫·沃爾的這幅攝影作品,人們在觀看的同時,一方麵會將圖像附之於小說中;另一方麵同樣會把小說文字所描述的景象附之於攝影作品中。這也是攝影與語言之間的流動。

攝影被認為既是語言,又不是語言,也就是羅蘭·巴特所說的“攝影的自相矛盾”,攝影既是沒有代碼(對現實的單純記錄),同時又是有代碼的(對影像的刻意修辭)。這兩種代碼又可以被視作攝影信息的“外延”和“內涵”,外延被解釋為圖像的“字麵”上的意義,而內涵則常被解釋為伴隨著一個人對視覺作品的認知的思想、感情和聯想。

這幅攝影作品的外延是一個健壯的男性黑人,身著棕色褲子、白色背心,背對著人們坐在一張金屬椅子上。他所居住的房間的天花板掛滿了燈泡,整個房間充滿了光亮,卻也顯示出他房間內物品擺放的無序和混亂——堆在洗碗池內的餐具、四處亂掛的床單、放在沙發靠背上的紙……觀者在看到照片中的諸多細節後,加之對當時美國社會狀況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容易得出這幅作品的內涵:黑人作為美國社會內特殊的群體在生活、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麵備受白種人的歧視和打壓。他們的生活舉步維艱,沒有人在乎黑人的生活。他們的貧困、無奈、憤慨,那時的美國,黑人毫無社會地位。照片中的主角作為一名普通的黑人,沒有人關心他的存在,他為了體驗到自己的存在感,將屋子內掛滿燈泡來照亮自己,同時給自己以溫暖,這更像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他的存在隻有自己在光亮下能得以感知。

要更深入地了解這張照片,還需要對照片的“內涵”“外延”的能指以及所指進行分析。第一個內涵符號是“照片中再現的是小說描繪的場景”,這個符號的所指是照片中的黑人,這個黑人僅僅代表這一類人種而並不代表某一個特定身份的黑人。原因是照片中的黑人背對我們,我們能看到、能了解到的隻是一個男性黑人,別無其他。這個符號的能指是這個黑人坐在折疊椅上,擦拭著手中的燈泡。這幅照片所要表達的不是某一個黑人的境遇,而是要表達整個社會的種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