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內涵符號涉及到燈泡的特性,其所指為發光的燈泡可以產生光以及熱量,讓人在黑暗中得到安全感等。其能指為照片中懸掛在天花板上亮著或沒有亮的燈泡。照片中的主人公居住於地下室內,他的房間的天花板上掛滿了燈,不是為了讓自己的房間看上去更明亮,而是為了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感覺到世界的溫暖,這些都隻是自我感覺,在外麵的世界,沒人注意他的存在,在自己的世界裏唯有光亮能證明他是實實在在的人。小說中,黑人主角自述道:“光,證實了我存在的真實性,賜予我以人的形狀……沒有光,我不僅僅是個隱形人,而且沒有實在的形體。”
第三個內涵符號涉及到照片中人物存在的真實性。首先,這幅照片所呈現的是由藝術家精心構建的一個場景,而不是像紀實攝影那樣拍攝於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片段。其次,畫麵中的男主角背對觀眾,專心於自己的事情,這樣的畫麵敘事結構同十八九世紀歐洲繪畫有著類似的地方。以庫爾貝的《石工》為例,畫麵中的兩個人物背對著觀眾,人們能看到的隻有他們的年齡和性別。同樣,畫麵中的兩個人物都專心於自己的事情,絲毫沒有意識到被觀看。在這種未意識到或未察覺到的狀況下,畫麵中的人物能更加融入於周圍的環境,更能表現出其存在。畫麵中的人物緣何是真實且是存在的,是因為他的行為存有一定的意義。采石工人的存在形式是他的勞動,傑夫·沃爾作品中黑人的存在形式是他擦拭手中的燈泡,計劃將其掛在天花板上,希望用光線來尋求存在。第三個內涵符號的所指是光線給予主角自我存在的感覺,能指為主角擦拭著手中的燈泡以及掛在天花板上的燈泡。
通過圖像學方法對傑夫·沃爾攝影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作品所包含的深層次的對社會議題的討論,與此同時,也可看到傑夫·沃爾在對作品的建構手法上延續了西方現代繪畫的一係列特征。攝影作為科技和藝術結合發展的產物,在發展到今天這個信息化飛速流動的時代,其真實性和新的可構建性使其擁有了極具時代感的特征,這也是攝影大量為當代藝術所用的緣由之一。
參考文獻:
[1]羅蘭·巴特.明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蘇珊·桑塔格.論攝影[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3]米歇爾.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Michael FriedWHY .PHOTOGRAPHY MATTERS AS ART AS NEVER BEFOR[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
作者係四川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