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攝影教學之我見
戲劇與影視學
作者:陳婧男
【內容摘要】當今高校攝影教學已不足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隨著專業技術型攝影人才需求量的不斷增大,對高校攝影專業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適時發展已成為當代高校攝影教學的又一課題。
【關鍵詞】高校攝影審美教育藝術思想創造性思維
在綜合大學裏,攝影課起著提高審美水平的作用。在課程設置方麵,一般都從作品賞析入手提高學生對攝影的情趣愛好,而後進入硬件設施的了解及理論層麵的學習,最後安排基本功作業和專題作業就完成課程了。通過教學反饋信息來看,這種模式的教學有一定的弊端。從教學硬件上分析,大部分學生使用數碼相機,其對拍攝對象來講可表現的深度不足、對拍攝者來講則由於硬件的不足大大影響了所要表現出的思維意境;從照片本身分析,數字軟件的興起對攝影後期加工越來越重要,對攝影本身則是一種無形的衝擊;從攝影本身分析,很容易隻考慮相機的操作性而疏忽了攝影帶來的思維表現、感官表現與技術理論相結合,使攝影教學所應有的教學目的發生扭曲。針對以上教學中表現出來的情況,筆者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轉變教師觀念,做教書育人的執行者
當今,在經濟化、名利化對高校教育所帶來衝擊的背景下,“如何教好書、如何育好人”不僅是針對攝影教學的要求,也是所有教師麵臨的一個嚴峻考驗。如今,就業率成為高校辦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體現,學生本身也渴望學有所用、學有所依。我們不否認高就業率對高校的重要性,但要以此作為主導,那將走向一種程式化的教學體係,從而曲解“教好書、育好人”這一教育的理念。“育好人”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追求學生的個體創造性、引導學生發揮獨特的自我優勢,這是當代教育所麵臨的長久性考驗。高校攝影教師應當體會到攝影對現代社會所起到的作用,體會攝影在紀實記事、衝刷心靈等方麵的獨特意義,為學生灌輸攝影對人類發展所帶來的積極作用,是人類曆史記憶的一種表現,也是對從業者人文情懷的一種提升。
二、轉變教學方法,做能力教育的開拓者
怎樣引導學生的個體創造性、發揮其獨特的自我意識,發揮其自身的觀察表現力,提高創造性思維和拍攝能力,是高校攝影教學麵臨的一個現實課題。
1.攝影屬於視覺藝術,其具有自己的規律性和獨特性。在教學過程中,鍛煉創造性思維應遵循以下兩個方麵:一是臨摹是一個階段,但絕不是一個終點。任何事物的發展均是建立在對經驗的積累和傳承,臨摹就是一個很好的積累,通過臨摹能更快地接受攝影方麵的經驗,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要鼓勵學生主動去思考、去理解、去發現、去解答才能得到發展。可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大師作品進行欣賞和臨摹,通過這種認知、實踐、再認知、求突破的方法使學生達到對以往經驗的傳承和發展。二是要鼓勵個體創作思維的表現,在教學中應著重提出個體思維對攝影的重要性,鼓勵學生以各種不同的視角表達不同事物或情緒。在程式化的理論知識後,盡可能多地開發個體思維,不必拘守舊套。
2.利用互聯網資源,鼓勵學生拜讀優秀作品進行自學,並開展集體討論,提供一個自由學習的空間,並積極組織開展作品自評和互評活動,通過學生的討論來激發對攝影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掌握,並對優秀作品給予充分肯定。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往往會受到教學條件的限製,所以要求教師具備簡單實踐的能力。大多數學生因各種原因並沒有較好的相機,甚至部分學生以手機代替。這就加大了教學難度,所以在課上不能單單的以操作為主線,而是要利用現有的施教條件,對攝影的構圖、用光、色調深淺、操作流程、審片等做簡易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