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室內影棚的枯燥特點,教師可穿插講解繪畫技巧、色彩的運用和調配、人物心理表現、風景靜物的表現等專題,並開展影視作品賞析的科目,對以往優秀影視作品的畫麵構成、色彩構成、事件敘述語言等多方麵開拓學生思維。對以新聞媒體攝影、美術設計等專業的學生,則以人物取景與表現、圖片事件表達、圖像設計、廣告攝影、攝影圖像等方麵為重點,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學。
三、清晰教學目的,做實用教學的展望者
從社會需求角度看,傳統的攝影教學已很難承擔作為文化載體的影像工作。未來的攝影者不僅有個人化的創作,而且需靈活運用影像去記錄、歸納、表達、闡述、論證,是具有極高綜合素質的人才。其次,從技術角度講,攝影正麵臨一個全新的轉型期,數碼影像的應用必然會帶來各藝術門類的互動和融合,因而學校要培養複合型的攝影人才,才不會被淘汰。
新世紀以來,物質的豐裕在很大程度上抑製了藝術思想的自由迸發,當代中國攝影注定必須在接納名利誘惑與持守藝術信念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攝影界於當代的中外交流中,往往缺乏在文化高度上的觀點提出;思想貧乏、文化怯懦,限製了創造性思維的表達而浮於表麵或表達的姿態,滿足釀造事件或偽國際化輿論的生產。
另外,課堂上還應加入對作品的宏觀把握練習。大多數課堂都在學攝影技巧、攝影方法、攝影曆史,但缺少對視覺心理的涉獵,並沒有宏觀把握這方麵的練習。所謂宏觀把握就是,一件優秀作品的誕生並非偶然,是通過對對象的深入了解並對其變化瞬間的把握而出現的,也可以說是預先設計好的。這已不是一種機遇論,而是一種必備的能力鍛煉。在這種能力練習的指導下進行照片拍攝,能更好地展現出對象或拍攝個體的傳達和升華。如今的攝影工作皆是先有策劃,包括所要表達對象的目的、所需要的手段、所要表現的內容、對拍攝效果的預判以及所要麵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高校攝影教育是中國攝影事業發展的土壤,有效的教育成果便會催生出富有生命力的攝影行業文化;在專業教育的投入上,國家對攝影教育重視程度的高低,會影響行業文化的發展。在施教者的理念上,教師對攝影文化發展的方向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引領的是一代甚至幾代人所探索的方向。在受教者的觀念上,其是攝影文化發展的成熟性和健康性的決定因素。目前,全國已有300多所院校包括師範類、藝術類院校、綜合性大學都不同層次地開設攝影必修課、選修課和講座課。它們及時充實我國高校的課程,並帶動相關學科的發展,進而改善當代大學生的攝影欣賞水平和藝術熏陶,更促進影像評論和創作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矯健.新媒體藝術攝影教程[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2]彭國平,張宗壽.大學攝影基礎教程[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5.
[3]鮑昆.攝影中國——中國攝影50年[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6.
[4]宿誌剛.中國攝影史略[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