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風格及紅色在中國電影藝術中的運用探析
戲劇與影視學
作者:陳慧君
【內容摘要】在時空日益拉近,文化不斷趨同與融合的今天,如何實現電影藝術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一,給眾多電影藝術工作者提出一個新課題。紅色作為一個傳統、經典色係,在中國電影藝術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與表現手法。
【關鍵詞】紅色 電影 藝術運用
紅色在中國人心目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因為紅色象征著太陽,象征著生命,象征著熱情和勝利,象征著吉祥和喜慶,也因此被人們稱為“中國紅”。電影最早誕生於19世紀末,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電影是眾多藝術的綜合產物,它借助燈光的作用在屏幕上把攝影的物象串聯反映出來,看起來如同鮮活的形象。電影的發展由最初的無聲到有聲,再到現在運用高科技電腦特效製作出畫麵、質感、聲音等特殊效果,無疑受到大眾的青睞。紅色在電影藝術中的運用始終貫穿於整個電影史。下麵筆者就不同時期對電影色彩風格以及紅色的運用特點做一些分析。
一、20世紀20年代的古典傳統時期
20世紀20年代,社會形勢正處於新舊文化交替並相持的階段,政局動蕩、軍事紛爭的社會背景導致中國電影處在自我摸索與學習時期,正是這種特殊的環境,使人們更加渴望平穩的生活。電影藝術是生活的寫照,懲惡揚善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電影藝術題材創作的原由。通過早期的電影形態,我們可以發現電影藝術與古典傳統有著緊密聯係。如電影《閻瑞生》《張欣生》《海誓》《紅粉骷髏》等,都顯示了早期電影沒有脫離期求和諧團圓的古典定式。再如現存最早的1922年短片《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以及影響深遠的1923年的《孤兒救祖記》,1926年的《兒孫福》《空穀蘭》《一串珍珠》等電影無不例外,這也說明古典文化的審美傳統都在無形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當初的彩色電影還沒有出現,紅色自然還未得到運用,但影片中的顏色基調以黑、白、灰為主,運用光與影、動與靜的變換手法,通過視覺語言傳遞信息給觀眾,表現此時期電影藝術的古典傳統美學思想。古典傳統的色彩運用,表明了影片中消極與陳舊的審美意念,以及人心變化與時代變遷的落後性,這些都是導致電影藝術審美規範難以確立的緣由,更不可能推動中國電影創造的前進。在這一時期,中國電影的脈絡和審美形態仍然以和諧美的古典化追求為主調。
二、20世紀30至40年代的社會悲劇美學時期
20世紀30至40年代的中國電影依舊以現實呈現的民族抗戰、階級鬥爭為線索,從對現實的關注到表現現實的描繪,再到階級鬥爭以及民族之間的抗戰,這些意識形態的共識加之其他多種因素的外力作用,使電影不自覺地進入悲劇美學的表現範疇。這時期人們遭遇困境的場景,慘淡的生離死別,血腥的戰爭場麵,殘酷的階級壓迫動向都無形中形成了電影藝術畫麵的社會悲劇美。這近20年的頻繁戰亂以及階級壓迫的黑暗社會現狀,正處於美學形態劇烈變化的時期,人們深深的失望感是基本的審美意識基礎。30年代以左翼為代表的時代現象對電影藝術的影響,以及審美趨向的確定和色彩在電影藝術中的運用都發生改變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綜觀30至40年代社會悲劇美的趨向,都隱性地體現了淒慘、悲戚和蒼涼的多重內涵,這是中國電影藝術首次具有粗大厚重的審美時期。其電影藝術中的色彩運用往往也表現出社會悲劇審美的趨向。主要體現在《風雲兒女》《八百壯士》《八千裏路雲和月》《狂流》《漁光曲》《桃李劫》《壓歲錢》《三毛流浪記》《一江春水向東流》《生死恨》等影片中。毋庸置疑,中國電影的悲劇意識在此基本定型,其悲觀性色彩黑、白、灰等在影片中的運用也很明顯,無論是黑色、白色還是灰色,都深刻地表達了影片的主題和思想內容。從不同色彩的運用與視覺語言表達上,多方麵表明此時期的電影藝術對人生的深層次境界,展示出從肉到靈的凸顯,民族文化憂患傳統在電影藝術中也得到了明顯的體現。如影片《生死恨》中,紅色的運用體現在舞台的背景、道具、演員的服飾、配飾和化妝等方麵。
在這部戲曲影片中,舞台背景、活動場景、道具、華麗的戲服、演員的化妝、五彩的配飾以及戲台上多變的燈光效果都拍成了彩色,紅色、黃色、黑色、白色、紫色、藍色等色彩得到了嚐試性的運用。這種勇於嚐試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三、20世紀50至60年代,詩意且充滿幻想的英雄美學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