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至60年代,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憐新棄舊”的主體思想和讚頌英雄新人的趨向日益明顯,審美意識的轉化也使中國電影藝術的整體趨勢發生很大的突破,詩意且充滿幻想的英雄美學逐步呈現。浪漫化的色彩、暖色係的顏色如大紅色、絳紅色、鮮豔的黃色等色彩在多數影片中得到了廣泛地運用。在這一時期,色彩運用比三四十年代更為廣泛和豐富多彩。在新中國新時期美學追求和煥然一新的美學形態之下,產生過不少傑作。廣泛體現在《白毛女》《青春之歌》《紅色娘子軍》《林家鋪子》等影片中。
四、20世紀80年代,真實化的紀實美學時期
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的社會局勢有了巨大的轉變,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湧現出從未有過的新思想與美學形態。到了80年代初期,中國電影處於一個革故鼎新的階段。一大批風格各異的電影作品,如《天雲山傳奇》《人到中年》《鄉音》等新的審美觀念出現,超越了藝術形式探索層次方麵從而進入藝術思想全麵改觀的階段。80年代的社會思想改革,把中國電影推向了現實主義之路,此時期中國電影走上了與世界電影共同的軌道。在視覺表達和色彩運用上,同樣也深受現實主義的影響。原始的色彩、自然景象的色彩、城市的色彩、愛情的夢幻色彩等融合運用,其表現技法多樣,表達內容和電影藝術風格則始終以真實性反映社會本來麵貌。
五、20世紀80年代中期,表現化的影像美學時期
俗稱為第五代的中國電影,形成於文化反思的社會背景下,探究其曆史蘊意和文化脈絡,與時代的潮流正好契合,是新時期紀實美學基礎上另一個開拓發展的潮流。這種變化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孫中山》《紅高粱》《良家婦女》等電影已自然的增強視覺符號造型的審美情趣,從而實現電影藝術的創作途徑。第五代電影是傳統民族電影藝術化的延伸,這其中對畫麵的重視和追求意蘊的基點是一脈相承的,通過富有韻味的場景造型藝術和視覺畫麵呈現豐富的底蘊,改變了以往電影的單一模式。黃土高坡(《黃土地》),刻意鋪造的黑白色調空間(《黑炮事件》)等構成寫意性很強的銀幕語言。這些大膽強烈的藝術造型被顯眼的視覺色彩衝擊力所感染,直覺的觸動產生了動人的美感。第五代電影藝術創作為90年代更為樸質本色的現實表現鋪平了道路。
六、20世紀90年代,多元化的生命——自由美學時期
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電影變化表現在製作形式的改變,當時出現了電影的合作製作,並很快興起,這種合作模式衝擊了外國大片的引進。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思想觀念的快速轉換,都對這一時期的電影創作以及審美趨向帶來了強烈的影響。自由美學時期,涉及更多的題材是革新、票房、策劃、檔期、買斷、盜版、明星、市場等,而和藝術鑒賞直接相連的編劇、創新、手法、思想等則逐漸少見,多元化的審美格局是以前從未達到的。於是,90年代中國電影藝術風格與色彩運用手法呈現出差異化、多樣化趨勢。如張藝謀的電影創作是個性化和時代氣息共鳴的產物。其豐富的色彩大膽地運用到影片中,從寫實化的農村片《秋菊打官司》《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到表現現代都市生存狀態的《有話好好說》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大眾眼前;而優美抒情格調的《我的父親母親》中,則顯示了別樣的內在情懷。其色彩的豐富運用之廣泛,不言而喻。《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色彩運用特點與風格,以黑、灰、白、紅冷暖色調的衝擊為基調。首先留給觀眾印象最深刻的色調莫過於由始至終貫穿於整部影片中碩大無比的紅燈籠。紅燈籠是中國傳統喜慶的象征之物之一,在這部影片中卻點燃了這深宅大院裏妻妾之間勾心鬥角、爭風吃醋、相互攻擊的罪惡欲火,幾個女人為這紅燈籠所表現出的心靈扭曲與瘋狂,誰有了掛燈籠權,誰就有了主人以下的最高權力。於是,這原本吉祥喜慶的火紅燈籠成了她們追逐權力、地位的動力,紅色成了欲望的視覺符號。
紅色,一直作為一根紅線貫穿其中,使得冷暖色調的完美結合,營造出強烈的情感衝突,構成了全片的凝重而冷寂、焦躁而窒悶、飽含熱情而又滲透罪惡的悲劇氛圍。而這種悲劇氛圍又恰到好處地配合並提升著影片的藝術感染力,使人油然而生地覺得有一種曆史的縱深感和沉重感,在不知不覺中為這色彩運用所產生的藝術魅力所傾倒和感染。
作者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