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春題材中小成本電影成功原因探究(3 / 3)

三、新媒體與微互動漸成常規營銷模式

電影的傳統營銷方式如電影產品開發、新聞發布、明星宣傳、廣告投放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而觀眾對傳統的宣傳手段已有一定“免疫”能力。新媒體時代利用電子化、信息化、網絡化的宣傳環境不僅可以大大減少影片在宣傳推廣上的成本,而且得益於新媒體交互性的傳播特性,受眾可以便利地參與互動,同時豐富影片內容,創造新的價值。參與的受眾對影片具有更高的忠誠度,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帶來大量的互動,隨時製造新的熱點話題,吸引更多人群注意。這種模式在幾部標誌性電影的摸索與實踐中漸趨成熟,被後來更多的影片宣傳所采用,或將成為常規的電影營銷方式。

《失戀33天》可算作新媒體營銷成功的範本,不僅在上映前做到了微博、貼吧等社交網站的推廣與宣傳,而且準確掌握上映的特殊時期——光棍節。最值得稱道的是它避免了一些電影宣傳中後繼乏力的失誤,在影片上映期間通過豆瓣網、時光網等專業影評網站打出的高分和積極評價形成了對影片的二次營銷,“失戀物語”“失戀博物館”等微互動一直撩撥觀眾的觀影情緒。這番多管齊下使《失戀33天》保持並超越了之前的發力,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口碑和關注熱度,觀影人數在公映後一段時期內持續增加,院線也相應增加排片數量,堪稱有始有終,之後的《北京遇上西雅圖》《致青春》《小時代》《中國合夥人》等或多或少都利用了這種模式。《北京遇上西雅圖》利用主演吳秀波在廣大女性中積聚的熱度和“女神”湯唯的粉絲團,把明星效應擴展到“微”時代,經廣大粉絲的轉發擴散達到比預想更好的宣傳。《致青春》導演趙薇本人在影視圈的好人緣就得到了眾多“微博大V”的推薦,營造集體狂歡的氣氛帶來了口碑與票房。無論《致青春》還是《北京遇上西雅圖》《泰囧》等影片都在其上映前後在微博熱門話題中榜上有名。

縱觀這些票房成功的青春題材中小電影,可以發現其共同規律:不盲目追求高成本大製作,題材切合當下並利用題材所能帶來已有的潛在觀眾群和關注度,並有效結合新媒體營銷模式。然而電影市場從來都是風雲變幻的,我們既不能固守中小成本,也不可能一直追溯青春,該類電影在未來能否持續走紅還有待於時間和市場的檢驗。作為創作者,保持敏感的嗅覺,緊握時代脈搏,傾聽觀眾內心需求才能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高山.全民“青春”事件下的懷舊消費——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觀國產青春片的市場際遇[J].當代電影,2013(7).

[2]楊碩.新媒體營銷在電影推廣中的推廣應用[J].華章,2013(3).

[3]陳少鵬.從《失戀33天》看小成本電影如何實現票房突圍[J].美術教育研究,2013(1).

[4]彭譯萱.國產中小成本電影高票房成因與營銷策略分析[J].企業導報,2013(9).

作者單位:遼寧師範大學影視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