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春題材中小成本電影成功原因探究(2 / 3)

如果說《致青春》是用愛情點染青春,那麼《中國合夥人》則是把友情和奮鬥作為青春的意義所在,巧妙地將當下青年人的創業夢想投射到草根loser成東青身上,展現一個小人物的勵誌傳奇,極大程度安慰了現實中掙紮在房價、就業等諸多壓力之間的年輕一代。留學教父對成長過程中遭遇的高考接連失利、女友離棄和辦學受挫等一切磨難的絕不屈服、迎難而上成就了另一種形式上的“吾往矣”。

二、巧妙利用預熱效應,靈活規避市場風險

作為商品的電影從本質上要求盈利,而電影巨大的投資使得盈利需要更精準的市場定位和分析。這些青春題材的電影獲得了較高的市場回報,其中有一點在某種程度上十分相似——題材的未映先熱。這些“先天”的熱度給影片帶來的保障和收益不容小覷。

青年導演往往易於將文學小說、報紙媒體作為電影素材資源的寶庫,早先改編的青春題材作品如《杜拉拉升職記》《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兒》等讓電影製作者看到了改編之路不僅切實可行,而且有利可圖。《致青春》的原著小說已暢銷七年,銷量高達300萬冊,不難想象它的讀者在得知這部伴隨自己成長歲月的書將要搬上銀幕時會毅然走進影院,甚至會拉上自己當年的三五好友共同“致青春”。與之情況相似的《小時代》的小說在《最小說》上連載五年,盡管影片和書都遭遇了極大的非議,但郭敬明驚人的粉絲量也有效地保證了影片的上座率。這部前兩集投資總和僅4700萬的《小時代》僅靠首集便收獲了5億票房,達到了將近600%的投資回報率,而《小時代2》最終坐收近3億票房,已經讓製片方賺得缽滿。《失戀33天》最初是在各大網站火熱傳播的帖子,失戀這個幾乎人人都會經曆的刻骨銘心的題材本身就得到廣泛關注,作者幽默詼諧又犀利毒蛇的語言風格讓觀眾欲罷不能。這些電影公映前就接觸到帖子的廣大網民使電影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群眾基礎,保證了觀影人數的基數,使影片成本收回的概率大大增加。

除了從已有影響力的小說或帖子裏尋找可供挑選的題材外,下麵幾部片子則另辟蹊徑,各自利用不同的優勢借力打力。《泰囧》的預熱效應則是影片在宣傳之初打出《人在囧途2》的宣傳,早先的《人在囧途》上映後獲得了較好的票房和口碑,已經積澱了一部分觀眾群,因此給了影片更多的宣傳機會和知名度,而徐崢和王寶強這對搭檔延續了之前的演員陣容,也在某種程度上給觀眾一定的心理預期。《北京遇上西雅圖》則是打著向《西雅圖夜未眠》致敬的旗號來招徠對《西雅圖夜未眠》還保有熱情和回憶的觀眾,《中國合夥人》則是靠新東方以及其創始人本身的知名度賦予影片的話題性和關注度。這些附加在影片上的先期關注度有效地保證了影片的受眾人群和熱度,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市場風險。

以上這些影片無論是改編作品還是利用其他可供操作的元素,都讓觀眾從某種程度上對其不完全陌生,創作則有意無意地挑選有話題效應的題材進行創作。精準的市場定位和分析觀眾群讓其在電影生態中找準了自己的位置。而反觀一些質量上乘甚至“零差評”的中小成本電影確遭遇票房“滑鐵盧”,王家衛出品的《逆光飛翔》、劉德華監製的《初戀未滿》都屬此類。這類原創性的作品固然可貴,卻由於觀眾對故事相對地缺乏了解而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