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柳琴戲地域性分布的演變(2 / 3)

(三)1980年的柳琴戲地域性分布

我國著名的柳琴表演藝術家王惠然對柳琴這件樂器進行了改革,成功製作出四弦高音柳琴,音量與音色得到了改觀,豐富了其表現力,這就更加適應了柳琴戲發展的時代要求。據1980年統計,全國的柳琴劇團共有18個。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遼寧5個省16個市。其中山東省共計有6個,分布在臨沂、濟寧和棗莊。江蘇省共計有4個屬於集體所有製的柳琴劇團,省級1個,縣級4個,分布在徐州、邳州、新沂、東海、連雲港。安徽省5個,分布在蚌埠、宿州、桐城、鳳陽、安慶。遼寧省2個,分布在大連和沈陽。河南省1個,集中在永成。

20世紀80年代初期,柳琴戲發展範圍較大,在發源地臨沂的基礎上向北已經擴展到我國的東北地區遼寧省,向南發展到江蘇的南部,向西發展到河南省的永成縣。分布相對來說比較集中,江蘇和安徽兩省柳琴戲發展的勢頭甚是迅猛。

(四)2012年的柳琴戲地域性分布

柳琴戲作為民間小戲,其濃鬱的地域特色和淳樸的鄉土氣息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在保留自身藝術特質的前提下,與時俱進,大膽革新,跟上時代的步伐。山東地區的柳琴戲頗為活躍。現今,山東省專業柳琴劇團共有5個。這5個柳琴劇團中,臨沂青年柳琴劇團、滕州市柳琴劇團和棗莊市藝術劇院這3家柳琴劇團的規模和演出狀況都比較好。

2012年12月,全國共有柳琴劇團12個,分布在4省9個市。其中山東省5個,分布在臨沂和棗莊。江蘇省3個,分布在徐州、邳州和新沂。安徽省3個,分布在蚌埠、鳳陽和宿州。河南省1個,分布在永成。進入21世紀,臨沂和棗莊這兩個城市依然是柳琴戲藝術的核心區,擁有5家劇團,占全國劇團總數的41.7%。江蘇省徐州市的柳琴戲藝術發展迅速,漸漸成為柳琴戲地域性分布的核心區,邳州和新沂成為邊緣區。安徽省的情況大致和江蘇的情況近似,蚌埠、鳳陽和宿州穩定地發展成為核心區,桐城、安慶成為邊緣區。總體來說,柳琴劇團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比起80年代,劇團的數量有所減少,柳琴戲地域性分布的範圍也就隨之縮小。

二、柳琴戲地域性分布演變的原因

柳琴戲作為一個民間劇種,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帶有濃鬱的地域特色。柳琴戲在臨沂生長、發展成為優秀的戲曲劇種。從方言的語音係統來說,山東、江蘇、安徽、河南4個省份人們所使用的語言均為北方方言,具體來講,屬於中原官話。中原官話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等地區,以及長江以北的徐州、阜陽,陝西的西安、山西的運城等地。③臨沂的方言、民間故事和廣為流傳的小曲小調都為柳琴戲在華北平原一代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柳琴戲發展的核心區域。④如同滾雪球那樣,隨著接受這種戲曲的人越來越多,柳琴戲的空間分布也越來越大。柳琴戲的發展經曆了許多波折,從1954年開始,劇團的數量開始增加,1960年前後,江蘇省的邳州、新沂、東海、連雲港,安徽省的蚌埠和宿州、河南的永成和遼寧的大連都先後出現了專業的柳琴劇團。

柳琴戲成長於農村,唱詞生動,善於鋪陳,通俗易懂,故事情節擅長敘事和刻畫人物的心理,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長期以來深受群眾的歡迎,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柳琴戲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柳琴戲麵臨嚴峻挑戰的形勢下,必須遵循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保持原有的濃鬱的地方特色,銳意改革,積極進取,充分挖掘與發揮本土文化資源,摒棄已經僵化的落後思想與觀念,深入群眾,及時了解觀眾所需,寓教於人,寓教於樂,帶給觀眾全新的藝術感受,以適應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