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柳琴戲地域性分布的演變(1 / 3)

論柳琴戲地域性分布的演變

戲劇與影視學

作者: 劉曉

【內容摘要】柳琴戲是我國優秀的地方劇種之一,是魯西南戲曲的一顆璀璨明珠,其長期表現農村生活,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語言樸實生動、形象風趣,深受廣大城鄉群眾的喜愛。文章通過以柳琴專業劇團作為劃分柳琴戲地域性分布的依據,分析和研究了1953年、1980年、2012年這三個時間點柳琴戲地域性分布的演變發展情況。柳琴戲地域性分布的核心區一直穩定不變,邊緣區先後“擴大”和“縮小”。究其造成演變的原因與自然環境、社會人文等多方麵因素密切相關。

【關鍵詞】文化地理地域性柳琴戲戲曲

遍布於祖國廣大城市、鄉鎮的民間藝術,自古以來就是孕育優秀傳統戲曲劇種的一塊肥沃的土壤。中國戲曲的發展經曆了漫長的形成、演變、完善的曆史進程,研究戲曲地域性的分布,從空間分布的曆史發展的過程中來解說戲曲,有利於人們深刻地把握和理解戲曲與地域性之間的關係。以鄉土戲曲柳琴戲為研究對象,從動態的角度剖析柳琴戲地域性分布的演變,幫助人們認識柳琴戲變化發展的過程以及影響柳琴戲地域性分布演變的各種因素。

一、柳琴戲地域性分布

(一)劃分依據與資料來源

柳琴戲,流傳於淮河以北的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省份的廣大城鄉,早期稱“肘鼓子”,也稱“拉魂腔”,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距今約200年的曆史,最早出現時是用於乞討時所唱的腔調,後來發展成為我國優秀的地方劇種之一。

劃分依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產生一方文化,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孕育成長,從而使一些音樂帶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地理是曆史的舞台,曆史即地理之骨相。讀曆史如忽略地理,便失去其中許多精彩的真實的意義。①注意空間的組合規律,注重聯係實地進行地域或地域風格的考察。專業劇團具有培養藝術人才,編創優秀戲曲劇目的職能,所以,本文中所提到的柳琴劇團均指的是專業劇團。

資料來源:(1953年、1980年、2012年),了解和觀察柳琴戲改革開放這50年來的地域性分布的演變情況。1953年和1980年的專業劇團資料基本來源於參考文獻。2012年專業劇團的資料均是筆者通過親自走訪專業劇團的負責人和演員等方式所獲取的。

(二)1953年的柳琴戲地域性分布

柳琴戲原為坐唱,後來發展成為戲劇。這兩種演唱形式長期共存。1953年全國職工文藝會上,山東代表隊薛傳剛自編自演柳琴唱段《越唱心裏越快活》,柳琴戲重新崛起,名聲大振,始定名為山東柳琴,成為全國性的曲藝演唱形式。②依照目前的行政區劃,1953年,全國共有柳琴劇團8個,其中山東省4個,占總量的50%;江蘇省3個,占總量的38%;安徽省1個,占總量的12%。這8個專業劇團集中分布在臨沂、棗莊、徐州這3個城市。山東省的柳琴劇團主要分布在臨沂的蘭山、郯城、蒼山,此外,滕州有1個柳琴劇團。新中國成立後,郯城縣的柳琴戲很興盛,大街小巷幾乎人人會唱。20世紀50年代初期,柳琴戲地域性分布範圍較小,臨沂是柳琴戲分布的核心區。棗莊、徐州、蚌埠則為柳琴戲地域性分布的邊緣區。

隨著交通的便利與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柳琴戲由於自身的藝術特性和藝術魅力迅速在廣大城鄉傳播,深受人民的喜愛。在這期間,編創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柳琴戲佳作,湧現出大批優秀的柳琴戲演員。不僅僅是在山東地區建立了柳琴劇團,江蘇、安徽等省、市、區柳琴戲的發展也進行得如火如荼。